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你看,这蝤蠓,肉肥膏腴、味道纯正,即使价格高了点,抢着买的人多的是。”飞云镇阁二村养殖户陈碎林笑呵呵地说。日前,在陈碎林经营的海鲜店里,记者看到一大箩筐的鲜活蝤蠓,个头非常大(如图),时不时就有人专程开车前来挑选购买。
据了解,1984年,阁巷成立江萍水产养殖合作社,总面积3500亩,是我市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蝤蠓、对虾等水产品,养殖户有68户,其中阁二村养殖蝤蠓的村民共有27人,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招牌”效应 价格持续飞涨
“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一养殖户姜茂池说,近年来,蝤蠓的价格一路飚升。1982年,他开始养殖蝤蠓,当时蝤蠓的批发价每公斤才5元,10年后涨到20元。
据了解,2004年,该合作社亮出招牌——蝤蠓王,此后,肉多味美的阁巷蝤蠓王闻名市场,价格飞涨,尤其是近两三年内,蝤蠓王的批发价涨到180元/公斤。
“蝤蠓能卖到好价钱,一方面是因为数量不多,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是因为质量好,蝤蠓个头都较大。”陈碎林一点都不担心今年蝤蠓的销路,他说,从1995年开始,蝤蠓平均每只重六七两,大的可达1公斤。由于质量好、品牌响,蝤蠓卖出好价钱轻而易举。即使今年产量未增,但赚的肯定不比往年少。“去年净收入是20万元,今年定会超过这个数。”
水质变差 产量不断下滑
“一些商户一下订单就是上百斤,最高纪录是200公斤。”姜茂池说,目前,村里一年的蝤蠓产量是1万多公斤,较往年减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极大的需求量。
“水质太差,影响了产量。”说起产量,陈碎林皱起眉头,原来,水质对蝤蠓生长十分重要,以前水质好时,蝤蠓王产量达两三万公斤,自1994年台风过后,阁巷的水质一年比一年差,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少。
据了解,蝤蠓生长周期不长,每年3月投入,六七月就可收成,期间很关键的一步是蝤蠓要经蜕壳才能生长。水质清新,溶氧丰富,蜕壳只需10至15分钟;水质不好,蜕壳时间要延长,有时达20至30小时,甚至蜕不出壳而死。
供不应求 引进外地蝤蠓
近年来,瑞安每年市场上蝤蠓需求量在50万公斤,而阁巷的本地蝤蠓每年最多只能提供两三万公斤,约占整个需求量的5%,其中阁二村的产量略超过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到的蝤蠓绝大部分不是本地养殖的。”陈碎林告诉记者,每年阁巷的蝤蠓王都供不应求,考虑到市场对蝤蠓巨大的需求潜力,该合作社几年前便开始从珠海、福建等地引进蝤蠓。这些蝤蠓饱满度和味道都比不上本地蝤蠓王,但单价普遍便宜,每公斤批发价90元上下,零售价120元。
“要想增加蝤蠓产量,提高水质是关键。”陈碎林说,村里曾想扩大养殖面积,但是考虑到水质,很多村民不愿冒险。目前合作社已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水质,但收效甚微。“如果水质不能得到改善,未来几年,本地蝤蠓可能继续减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