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头胡汶溪周的滩涂上伫立着一排排水泥柱,远远望去,水泥柱上挂满了一串串黑色的“珍珠项链”,原来这是汶溪周人周永富开发的牡蛎养殖场。10年来,他经过三次创新,靠科学养蛎走上了致富路。
抛石养蛎
周永富今年40出头,中等身材,因忙于养蛎,他的头发总是蓬松松的,身上的衣衫也常沾上海水弄得湿漉漉的。但他精神饱满,脸上常露出欢乐自信的笑容。
10年前,他凝望着村背后一大片荒芜的海涂,心里惋惜着,这么好的海涂白白浪费了多可惜啊!他想到西店镇的许多村民都靠海涂养蛎富了,于是下定决心开辟荒涂养殖牡蛎。从那时起,他除了种好三亩承包田外,一有空就跑到10多里外的铁港拾光溜溜的鹅卵石,再把石块抛到海涂上养蛎(石块作为蛎苗固着基)。他起早摸黑,足足花了2个多月时间,把100多吨石块一担担挑到手拉车上,再一车车拉到海边。用竹筏运到养蛎区,然后将一块块石头抛入海中。同时,为了采好蛎苗,还得将几块石头堆在一起,相互搭成一个圆锥形中空的“石篷”。使蛎苗附生在一个阴暗且水流缓慢的“石篷”内,这样抛石采苗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抛石养蛎”是一种原始落后的养蛎方法。劳动强度大,产量极低。俗话说:“养蛎好比手捧鸳鸯瓶,热来热煞,冷来冷煞。”原来,牡蛎的发苗季节正值盛夏,蛎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冒着酷暑,把石块或水泥柱抛入海中采苗养蛎,冬季是收获牡蛎的季节,蛎民们又要顶风冒雪,把长满牡蛎的石块运回岸边,这时北风凛冽,蛎民们在小棚子里,手捧冰冷刺骨的石块,开壳挖肉……
两年下来,周永富的养蛎收入还是不错的,这年他的养蛎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他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真是高兴极了。
三次创新
周永富的钱虽然多了一点,但他想,用石块养蛎实在太费力了,抛5000公斤石块,只能生产150公斤蛎肉,效益太低了,必须改革创新。有一天,县海洋与渔业局的徐工程师来到汶溪周村,向周永富介绍说:“现在全县都在推广水泥柱立体养蛎,那种‘抛石养蛎’早就没人搞了。利用水泥柱养蛎,生长快,劳力省,产量高,效益好。一亩水泥柱养蛎,一般亩产可达500公斤,高的可达750公斤,产量要比小石块养蛎高三四倍哩!”周永富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因为他跟徐工想到一块儿了。他立即向亲戚朋友筹集了2万多元资金,把宁海、象山、奉化要卖的水泥柱统统买下来,自己用不完又分给其他村民。他按照科学方法找潮位,按一定间距将水泥柱整整齐齐地插在平坦的海涂上。为了赶上采苗季节,他抓紧时间在2个月内把3万根水泥柱全部扦插完毕。
周永富的养蛎积极性很高。天刚蒙蒙亮,他就摇着竹筏,自带干粮,早早到达养蛎区,等到潮水退去,便立即下涂,清除食害蛎苗的海螺小蟹,清除淤泥,扶直蛎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护理着每一根蛎柱,直到潮水快要涨到养蛎区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为了清除海涂上的敌害生物,他还在海涂上放养鸭子,不但清除了海涂上的幼螺小蟹,还能使鸭子多下蛋,真是一举两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永富科学养蛎终获丰收,产量比预计的增产了3成左右。2005年他的养蛎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
2006年春天,县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全县养蛎户到毛屿参观棚架式橡皮条养蛎。周永富对棚架式养蛎十分感兴趣,回家后,便决心进行第三次创新。他从外地买来3400多只自行车废胎,在海涂上搭起竹木棚架,挂起了车胎。
这种养蛎方式要比第二种方法更先进,一是可充分利用海涂面积,养1亩棚架蛎相当于养5亩水泥柱蛎。二是运作轻便,省工省力,而且收获牡蛎时,开壳挖肉率也提高了。去年他利用废胎养蛎的纯收入又达10多万元。
示范效应
周永富致富后,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他说:“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把先进的养蛎技术推广到各家养蛎户,他组织全村30多户养蛎户参观自己的牡蛎养殖场,向他们传授养蛎技术,还把自己多余的养蛎物资转让给其他养蛎户。去年该村养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5户。周永富养殖的牡蛎肉质肥壮、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有一位从宁波大世界水产市场来的商贩笑嘻嘻地对周永富说:“宁海汶溪周蛎在大世界很吃香,客户寻着买,我们每天一销而光。”
目前,汶溪周蛎已经打开了7个县(市)的市场,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余姚、象山、三门、奉化、宁波等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贩运。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致富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