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1月28日,我带了30条鱼去广州,小的只有9两多,大的也就1斤2两,他们按每条500元通收,当场就给了我1.5万元!”2月2日,记者在资兴市采访,该市水产局副局长、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张政军兴奋地向我们介绍。
“什么,一条斤把重的鱼,可以卖到500元?”带着疑问,记者决定去现场,瞧瞧这种鱼究竟有什么“来头”。
张政军的养殖基地位于白廊乡白廊村的东江水面,说是“基地”,其实就是几十口漂浮在湖面的网箱。从白廊村一个简易码头登上机动船,几分钟便到了。
一踏上摇摇晃晃的网箱,记者便迫不及待四处寻找目标。
“喏,就看看这个网箱,撒点饲料下去!”张政军指着一口网箱,向站在一旁的工人吩咐道。
“哗!”顿时,网箱上溅起一片水花。记者定睛一看,一群背部暗灰、腹部银白的鱼浮上水面,抢吃饲料。
“哦,就这种鱼,我还以为长了三头六臂呢,卖得那么贵!”记者调侃道。
“你可别小瞧它,这叫鲥鱼,以前是贡品,营养价值极高,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居世界2万多种鱼之首。”见我们有些失望,张政军连忙解释,“苏东坡作诗赞美‘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鲥鱼的珍贵可见一斑。”
一条鱼竟有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记者钻进网箱上的“水上人家”,仔细打探东江鲥鱼的来龙去脉。
张政军说,2005年资兴市搞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经济实体,试养新品种,他就动心了。当时任资兴市水产局副总工程师的张政军筹资10万元,与白廊乡竹园背村一村民合股,创办了试养基地。凭着自己的专业技术,几年下来,他先后引进翘嘴鱼、三角鲂、鲟鱼等10个品种,在交了20多万元“学费”后,9个试养成功,其中7个得到推广养殖。他也因此成了“名人”,东江湖上700多户养鱼专业户,人人认识他。目前,张政军养鲥鱼1.15万条,另有两户在他带领下养了8000多条,整个东江湖鲥鱼养殖量约2万条。
“这么贵的鱼,销路怎么样?”记者问。
“鲥鱼确实贵,我卖出去的活鱼是每斤500元,经过经销商、餐馆酒店几个环节下来,到餐桌上每斤达到1000元左右。但因产量少,销路不成问题。”张政军答道。
据了解,张政军试养鲥鱼成功的消息传开后,北京、上海许多经销商就发来了订单,其中上海一个经销商不相信,还跑到东江实地察看。看到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鲥鱼,他丢下一沓钞票,捞起20多条鱼就走了。之后,经常电话联系订货。
张政军信心十足地说,今年争取攻破鲥鱼苗孵化技术,将自己的养殖规模扩大到2万条以上。同时,选择养殖户进行推广,造福东江渔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