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北京房山区,分布着很多波光粼粼的鱼池,和风过处,荡起阵阵涟漪,这里便是“引进小体鲟、杂交鲟”项目的繁育基地。
小体鲟具有成熟早、养殖周期短的特点。“引进小体鲟、杂交鲟”项目,是为了使其在我国特定的养殖方式下,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成为我国鲟鱼养殖业新的品种。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接受任务后,曾两次派人前往俄罗斯与有关专家接触,选择合作伙伴,在较短的时间内与俄方建立起稳定的鱼苗供应和技术协作关系。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7批次引进鲟鱼受精卵共计581万粒,孵化鲟鱼苗321.1万尾,总孵化率达到65.6%。为了保证引进受精卵的品种和质量,每批进口鱼卵都要求俄方技术人员押运,并在我方基地逗留3-5天,在共同观察鱼卵发育和出苗情况的同时,探讨有关技术问题。
通过不断的研究实验,项目组解决了引进鲟鱼人工孵化、鱼苗培育、以及人工养殖等问题,尤其是通过小规模试验性研究,基本了解了各种引进鲟鱼的营养需求,设计出了鱼苗、鱼种和商品鱼的系列饲料配方,并已用于规模化养殖生产。 199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共同投资,在北京房山区十渡拒马河畔建设了50亩鲟鱼繁育基地。设有不同用途、各种规格的鱼池328个,为引进鲟鱼的人工孵化、苗种驯化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亲鱼培育等研究和生产构建了平台。同时,还根据我国从南到北的气候特点和鲟鱼的生长特点,制定了“北方繁育,南方养成”的总体布局。项目完成后,在华北地区建成了1个大型育种基地和几个小型育种基地,并在华北、华南、西南地区,重点发展了十几处商品鱼生产基地。基地把驯化好的鲟鱼苗种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周边农户,并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咨询和服务,而且以保护价回收农户的商品鱼。在该项目科技人员的具体指导下,这些基地和养殖户的育苗技术水平以及规模等大多已走出试验阶段,步入了商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到目前为止,全国由于引进鲟鱼所增加的产值已超过1.6亿元。引进、消化、吸收速度较快,推动了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鲟鱼资源和品种在我国的贮存量,为淡水养殖业提供了优良的养殖对象,丰富了水产品市场,并带动了推广区的农民致富。
采集: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