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可以预料,在舆论反映强烈,或水库水质严重恶化的地区,地方政府势必提高水库养鱼门槛
10个多月过去了,王先生仍然没有等到补偿金。去年2月,乳源县政府在南水水库库区贴出通告,称水库发生蓝藻水华,水质变坏,水库内投喂饲料养鱼造成很大污染,因此养殖网箱必须搬迁。于是,王先生主动拆除了自己的网箱。
王的网箱是在主管部门办理了养殖证的。他提出,即便不补偿鱼的损失,政府至少应该补偿固定资产的投入。在交涉时,乳源县政府口头答应,但没有定出具体金额。过了一段时间,对方又声称没有法规依据,不予补偿。
近年来,对水库养鱼的整治行动从未间断。2009年初,乳源作出决定,从当年2月起至2011年1月,用两年时间,全面取消南水水库库区网箱养鱼;2009年9月,陆丰对水库养鸭养鱼造成污染水质进行清理整顿;而在此前一个月,湛江制定了《鹤地水库养鱼管理暂行规定》,对水库养鱼进行规范,杜绝盲目疯狂开发行为。
随着环境问题引起公众和舆论关注,来自学术界的质疑声也逐渐被放大,有关部门对水库养鱼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管理也逐渐严格。2009年12月,在茂名召开的全省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会议上,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韩博平教授提出,我省水库水质形势很不乐观,特别是发生在重要饮用水源地的多次水华事件,如汤溪水库、南水水库、高州水库等。经过调查,库区过量养殖是引发水华的重要因素。日益严重的污染形势将对未来水库养鱼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
过度养殖污染严重
按照一级水功能区划,水库一级功能分为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其中属于开发利用区范围的水库,按照当地的资源、地理条件,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水库的二级功能,如灌溉、防洪、饮水、农用等等。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规定,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投喂饲料的水产养殖,但在开发区内则未做限制。
但这一政策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学术界开始对水库养鱼的污染问题展开全面反思。事实上,这一反思已经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2009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水库养鱼技术问题与发展交流研讨会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提出:使用饲料养鱼的危害很大,滥投饲料、渔药的现象很普遍,严重破坏水质;同时,过度养殖还造成生物品种单一化,鱼类种群结构失衡。
由于残留饲料和排泄粪便,高密度的商业养殖会带来大量的外源性营养元素(氮、磷等),这极易造成水库的富营养化。过多营养物质输入,导致藻类爆发性增殖,形成“水华”——简单理解,即发生在淡水环境中的赤潮,肇事的藻类以蓝藻为主。水库具有流动性差的特点,一旦发生水华,治理难度很大。
“近年来,广东水库整治的行动不少,每次整治中,清理库区的养殖活动都是重要内容之一。”水利部门人士介绍。
媒体曾经披露过湛江鹤地水库疯狂围库造塘的情况。鹤地水库为湛江市区、廉江、雷州等城镇的工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水源。然而,自从1958年水库建成后,一场保护与“蚕食”鹤地水库的“斗争”就在持续进行中。仅1989年至1991年这3年时间,鹤地水库就被围库造塘、造地面积超过万亩。到目前止,围库造塘(地)面积约占水库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应减少库容近1亿立方米。整治行动从未间断,2009年当地更是专门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
水库养鱼普遍存在
水库养鱼一直在环保和经济利益的博弈中发展。与禁养派观点相左的是,水库养鱼良好的经济效益是欠发达地区农民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位在水利部门工作了十多年的人士告诉记者,当年围绕着水库周围,山上种树、水里养鱼、岸边养鸭,曾经是所谓“综合利用,充分开发水库价值”的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到处可见。由于水库水质良好,“水库鱼”成为优质鱼的代名词。
广东省湖泊较少,为了满足饮用、防洪、灌溉、发电等用途,兴建了众多水库。目前共有各型水库6700多座,水库流域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53%,这给水产养殖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水库养鱼迅速普及,尤其是网箱养殖和投放饲料的散养。出于发展农业经济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除重点控制的保护区外,广东绝大多数水库都在养鱼,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饮用水源地。
难以完全禁止水库养鱼,除了经济因素外,水库管理体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财政对中小型水库维护投入不足,水库管理人员待遇低下,基本是“以电养水”、“租金养水”的局面。由于前几年水利系统实行改制,大大缩减水利员编制,基层水库的管理基本上无人可用,县财政也拿不出钱来供养水利员。把水库承包出去带来的租金,是很多水库管理人员工资的主要来源,甚至有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维护费用,恰恰来源于出租水面养鱼的租金。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库养鱼的普及。
根据对粤东7市60个小型水库的调查:明显受污染而致水质恶化不能提供饮用水的水库共17宗,占小型水库总数的28%。估计以全省6000多小型水库计,水质受污染状况应占30%左右。
饮用水源地水库最敏感
水利部门介绍,1996年以来广东省有20多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其中2000年以来就有18座水库发生蓝藻水华。广东水库发生蓝藻水华的几率、规模以及影响范围均呈加大趋势。江门、惠州、潮州、茂名等地的个别水库先后发生了全库规模的蓝藻水华,严重影响城镇居民饮水安全。
水利部门人士透露,目前不禁止水库养鱼,但在养殖数量、面积上都将有进一步严格规定,但目前尚没有具体细则。在日益增大的环保压力下,各级水利部门纷纷加紧管控,尤其对新提出的承包要求,态度十分谨慎。
事实上,对水库的污染不只是养殖行为,水库周边生产、生活废水对水质的污染更为严重。此前有媒体报道,东莞主要水库水质九成“不及格”,污染源多为工业和生活污染。鹤地水库的水资源也有另外两大污染源,一是库区周边约10万人的生活污水,二是库区周边工厂企业废水源源不断排入鹤地水库。
然而,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质量不断恶化,已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广东是水库大省,水库水环境状况尤为关键。可以预料,在舆论反映强烈的地方,或水库水质恶化程度严重的地区,为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地方政府势必收紧水库养鱼的政策,制定更严格的规定与标准。
一般情况下,饮用水源地和大中城市周边水库更易引起政府重视。流溪河水库是广州市唯一的大型水库,其下游水源是广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以前,水库曾承包给当地农民进行水产养殖,不少养殖户向水库倾倒粪便或其它饲料进行养殖,造成局部水质污染。广州水利和渔业部门组织力量,多次拆除水库内养鱼网箱,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关于防治水库湖泊污染的通告》,明确规定在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养殖的水库、湖泊,禁止利用粪便和可能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的药物进行水产养殖。这些规定较其他地区更明确,也更严格。
而发生恶性事件后,当地政府必然收紧水库开发利用的要求。南水水库就是因为发现蓝藻水华,有可能威胁乳源居民饮用水安全,当地政府才做出清拆全部网箱的决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