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船儿犁开雪浪花,鱼虾满舱渔民乐,村居新,路相通,电气化建设扶渔家,渔民上网闯市场,生态家园处处新装……”近日,笔者在宁海渔村采访时,时时耳染了渔民欢乐的歌声,也看到听到了他们无处不在的故事,使人感受到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给渔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那景、那人、那村“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渔村的故事真不少。”为此,笔者穿村走户与渔民们交心,从他们的家里、口中采集了几则故事。
织网女办起了海鲜坊
走进毛屿村的南洋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在海边蜿蜒,1500多亩海水养殖塘碧波连天,撑着竹排的养殖户们撒料的撒料、起网的起网、撒欢的渔童捧着对虾,穿着下水裤的渔姑拿着狰狞的青蟹,他(她)们那黑黝黝的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笑,而那一排排耸立的电杆,一条条闪着银光的电线,仿佛像屹立在海边的哨兵,佑护着渔村的安宁和发展,佑护着渔民的致富之路。
南洋港海鲜坊是村里的聚宝盆,有着“阿庆嫂”那样善谈的项巧巧是海鲜坊的女老板。这位原村里的织网女,脸上永远露着那种农家女淳朴的笑。得知笔者要采访时,她笑得很甜。10多年前她在村里主要是织渔网,抓小海过日,一年收入不足万元。由于村里经济不发达,全村364户人家只有一台5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她家里没有家用电器,仅有几户在外办企业的人家有彩电、空调,但彩色度总有点五颜六色,却往往中途停电。项巧巧害羞地告诉说:“由于生活单调,她们白天织网、抓小海赚钱,晚上6时不到就上床睡觉,常常梦到自己在空调下看着大彩电,唱着宁海平调,醒来后又是空欢喜一场,心里总有种酸酸的感觉。”
2007年,宁海供电局投入200多万资金,为该村进行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新架了2台160千伏安的变压器,强劲的电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现在该村有了五家企业,十多家家庭加工厂。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日子是好比船上的帆顺风顺水。
由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毛屿村在南洋港建立了1500多亩海水养殖场,新鲜的鱼、虾、蟹给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善于经营的项巧巧丢下了十几年的织网针,于2007年在南洋港开办了村里第一家海鲜坊,由于经营有方,海鲜坊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2009年项巧巧又投入几十万元钱。扩大了规模,生意更是红火,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项巧巧掏心里话告诉笔者,没有电力部门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没有电力职工对渔岛渔民的无私服务,海水养殖的渔民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我这样的渔家女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真心地道一句:没有新电力、新服务,我一辈子就只能当织网女。
泥脚拐当上了船老板
白岌村是宁海县越溪乡的一个海上小岛,四面环海,村民一年到头靠渔船运输,下海捕鱼,海水养殖为生,长期生活在海岛里的人,由于居岛而作,以海为家,被人称为“岛上蛮民”。作为岛上当家人的杨贻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渔民,爽言快语,烟酒惊人,他家有兄弟姐妹九人,长期以来以捕鱼,落下海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是葱花拌豆腐一清二楚。用杨贻忠的话说,咱吃得是海鲜,喝的是海水,刮得是海风,活脱脱是一个泥脚拐。
2007年,越溪供电营业所的职工踏上了海岛,在礁石林立,风口浪尖的岛上进行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过几天的艰苦施工,排排电杆,根根银线在海岛上林立,牢固可靠的供电,让渔民们抛掉了煤油灯、发电机,电力为渔岛撑起了万家灯火。杨贻忠这位渔民的孩子,在新农村电气化的眷顾下,终于脱胎换骨,过上美好的新生活。2008年他和兄弟姐妹及部分渔民建造了一艘1万吨的货船跑运输。2009年又打造了一艘5千吨的货船,一年的收入在500万元左右。杨贻忠说:“如果90年代电接不进海岛,我就不可能由海水养殖发家,2007年新农村电气化没有实施,我就不可能造船跑运输,是电力让海岛渔民脱贫,是电力让泥脚拐当上了船老板。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明天都谁好日子,赶上盛世咱享太平……”当笔者离开海岛时,宋祖英的那一首好日子在村子的广播里到处播唱,他唱出了海岛渔民的心声,唱出了20万户农村群众的心声,我不禁感慨:新农村电气化,创造的故事真不少,但愿这样的故事,时时刻刻发生在你我他的身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