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四川日报资讯: 江团、青波、翘口红鲌……许多以前难得一见的特有鱼类已常见于寻常百姓的餐桌之上。
特色鱼类就出产于四川。在丰富群众餐桌的同时,也为农民群众增收增添了路子。
全省名特优水产品已占总量四成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郫县合作镇的四川省水产研究所,遇到一个难得一见的场景:在一个养殖池里,技术人员正用网具捞起几条大鱼检查其性腺。这鱼头尾鲜红,通体金黄,其间贯穿着一条黑色色带。“好漂亮的鱼”,记者惊叹。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江上游特有的胭脂鱼。“胭脂鱼只有在繁殖期才有这样鲜艳的色彩,平时没有这样好看。”该所所长、研究员杜军解释。随后,技术人员采集鱼的精、卵,进行人工授精。
“现在许多农民都能饲养,办理了相关证照,就可以生产经营。”杜军说。目前该所每年向社会提供几十万尾胭脂鱼商品鱼苗,同时向长江放流几十万尾胭脂鱼等珍贵鱼种。
这里驯养的特种鱼很多,既有江团、青波、大口鲶、白甲、黄颡、翘口红鲌等,还有引进的叉尾鮰、加州鲈、匙吻鲟、锦鲤等。
四川省水产局人士介绍,水产养殖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使全省水产品走出“四大家鱼”为主的格局,去年四川省水产品总量已在130.34万吨,名特优水产品已占总量的40%。
精品养殖纯收入比常规鱼高八到十倍
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舒林村。记者来到彭绍军的鱼种场,他正选着刚孵出来的胭脂鱼水花。“这几天气温不稳定,胭脂鱼出苗没去年好,可能不到10万尾,胭脂鱼水花的市场价格就是1元/尾。”
正巧,东坡区多悦镇的刘成钢、刘成斌兄弟来彭绍军鱼种场买江团鱼苗。他们告诉记者,近年水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大路货产品已赚不到什么钱了。新民村的李龙斌对特色水产养殖体会最深。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搞“四大家鱼”类的水产常规只能维持最低收入。“常规养殖1亩塘1年的纯收入只有600至1500元,而搞精品养殖的纯收入可达8000至12000元。”
李龙斌的池子里养的是鲈鱼、丁鱥、土凤、江团等特色水产。“每个品种都有认识期、成长期、巅峰期和衰落期,像江团价格最高的时候池边价每斤100多元,现在只有10多元。”李龙斌说,“胭脂鱼这东西单养不行,1年只长二三两;与其它鱼套养,1年要长1斤多,增收相当可观。”
大地震摧毁的冷水鱼养殖东山再起
4月10日,记者来到曾被“5.12”大地震摧毁的彭州市小鱼洞镇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
又见流水潺潺,鱼儿欢跳。灾后涌泉渔业的冷水鱼在今年春节期间就上市了,“今年可上市70吨”,公司老总宋伦祥说。
在老宋的基地,记者见到了金鳟、虹鳟、鲟鱼等冷水鱼,也见到了青海湖湟鱼、雅鱼等品种。老宋告诉记者,他又重新引进了在地震中损失的新疆哲罗鲑,有700多尾,目前已长到1公斤以上。“2011年进入繁殖期,2012年,消费者就可以吃到稀有的新疆哲罗鲑了”。老宋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进行石巴子的驯化繁育研究,“已投入10多万元”。
四川省龙门山一带以及巴中、凉山、攀枝花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非常适合发展冷水性名贵特色水产品养殖。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以龙门山系为中心的冷水鱼养殖生产基地。2007年,全省冷水鱼产量达6000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并向欧盟出口冷水鱼1200多吨,可地震几乎将四川冷水鱼产业全部摧毁。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冷水鱼养殖户都已恢复生产。都江堰市胥家镇柏河村的一个叫“九股泉”的地方,通威三文鱼公司正准备投资3000多万元,力图恢复往夕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