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997年,一帮外乡人在位于遵义县、金沙县、息烽县交界处的乌江三江口投下了价值近百万元的银鱼苗,期望在此发展银鱼产业。如今,该“项目”已夭折,在这帮外乡人扼腕叹息的背后,是乌江银鱼面临着的“灭顶之灾”。
“水中软黄金”的故事
1997年,一帮外乡人来到遵义县三合镇三沙码头,将价值近百万元的银鱼苗投入乌江。
当地一位任农业副镇长的干部回忆,这帮外乡人未跟政府签订任何协议,只希望投放的银鱼苗形成产量后,他们能在江边“坐地收购”。
据悉,银鱼有“水中软黄金”美称。因乌江库区适合银鱼生长,1998年即形成产量,到2000年时,每年仅两个月的捕捞季节里,产量可高达200吨。
由于乌江银鱼品质高,多用于出口。每公斤12元以上的价格,激起了库区群众的捕捞热情。遵义县三合镇一位姓何的渔民说,2000年8至9月间,一晚上下来,他的收获常常超过100元。
在捕捞季节,乌江的遵义县三沙码头周边十数公里水域有200多条渔船聚集,蔚为壮观。
滥捕后银鱼成猪饲料
据悉,从2002年起,由于乌江银鱼的品质和利润空间,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商贩前来收购,市场价格的不断提升,使得大量银鱼鱼苗被捕捞上市。
据悉,由于投放鱼苗的那帮外乡人规定了交售银鱼的个体规格,因此渔民们就把打捞起来的鱼苗卖给其他收购者。
眼见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投放鱼苗的外乡人离开了当地。
“接下来的两年,简直是一场灾难……”遵义市渔政站站长赵谱远说,为了捕捞到更多的银鱼,许多渔民开始一年四季捕捞银鱼。渔网的网眼也越来越小,有的渔民甚至用捞沙虫的网打捞银鱼苗,导致一些只有牙签粗细的银鱼苗也难逃厄运。
来自深圳的一名银鱼收购者说,个体长度在4厘米以上的银鱼,才符合出口要求,由于捞起来的银鱼越来越小,即使价格低,他们也不再收购了。
一位渔民说,如今,由于商贩不收小银鱼,而捞起的小银鱼出水即死,因此他们只能将其作为猪食。
谁来缓解“灭顶之灾”
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遵义市渔政部门针对乌江银鱼制定了“休渔期”,规定在4月1日到6月30日,不得捕捞任何规格的银鱼。
“然而,去年三江口银鱼的产量还不到15吨。”遵义市渔政站站长赵谱远痛心地说,滥捕依然存在,乌江银鱼种群已遭到严重破坏。照此速度,不出3年,乌江银鱼行将灭绝。
有关人士认为,乌江银鱼想休渔太难。其理由是,乌江银鱼生长区位于遵义县、金沙县、息烽县交界处的乌江河段,其地形复杂,其管辖权至今也“理不清”。
据了解,为此,遵义市渔政站已向省政府有关部门发出呼吁,请求出台政策保护乌江银鱼资源。同时,遵义县政府也将人工放流增值列为发展项目,打算通过招商引资,在乌江投放银鱼苗,以避免缓解乌江银鱼的“灭顶之灾”。 《贵阳晚报》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