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京日报资讯: 新闻提示:螃蟹即将下市。过足嘴瘾的食客们可能不知道,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人工养殖螃蟹,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宗”——野生江蟹(中华绒螯蟹)。10年前还横行餐桌的纯正野生江蟹,如今在市场上几乎消失。
记者了解到,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差点给野生江蟹带来灭顶之灾;如今,产业化人工养殖为江蟹种群保护、生态恢复探索出一条新路。
前天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市惠民桥水产市场西市场,找到做了近20年螃蟹生意的经营户朱发友。
“现在正宗的野生江蟹太少了,卖得也越来越贵了。”朱发友回忆,1998年,他每天能卖百把斤螃蟹,野生江蟹占了大多数。如今,他每天能卖2000多斤,几乎全是养殖蟹,“正宗江蟹偶尔能有20多斤,有时一只都没有。”
物以稀为贵,野生江蟹的价格扶摇直上。朱发友说,10年前,五六两重的,一斤卖120元左右;现在,一斤至少要卖300多元,“比阳澄湖蟹还贵。”
来自惠民桥水产批发市场的统计资料显示:10年前,在交易高峰的10月份,螃蟹日上市量约20吨,其中野生江蟹占一大半;近几年的交易高峰,螃蟹日上市量均超过40吨,但其中鲜有野生江蟹。
“现在市场上的野生江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惠民桥水产批发市场信息科负责人章茂华说,他1996年刚到市场工作时,这里的养殖蟹还很少,除野生江蟹,就是苏北、安徽等地的湖蟹、河蟹。现在,养殖蟹遍地都是,江蟹只能按斤算,一天最多不超过150斤,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网养殖的江蟹。
市场:野生江蟹从横行餐桌到可“忽略不计”
拯救:
养殖产业化,野生蟹起“死”回生
“种群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陈校辉说,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技术已非常成熟并形成产业化,我省中华绒螯蟹年产值已达到100亿元左右。而长江中华绒螯蟹资源,也得以缓慢恢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蟹苗成为商品蟹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如在固城湖,就有一个国家级的中华绒螯蟹育种场。在此背景下,捕捞天然蟹苗已到了基本无利可图的地步,许多捕捞蟹苗的船只纷纷停止捕捞,蟹苗资源下降态势有所遏制。
记者从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处获悉,从2002年开始,长江江苏段每年4月1日至6月30日,都实施禁渔措施,限制中华绒螯蟹捕捞时间、捕捞作业船只数量,并进行人工放流等。这也使得长江蟹苗资源得到更有效保护。
另据了解,为恢复长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我国水产科研、水产主管及长江渔业管理等部门,还采取一系列增殖和保护措施,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其基因进行资源发掘、筛选,建立种质标准,为长江中华绒螯蟹种质提纯复壮打下坚实基础。
寻因:污染、滥捕加养殖无序,致种群衰退
专家介绍,野生江蟹其实是中华绒螯蟹的代名词。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校辉,参与了近几年对长江江苏段生物多样性状况的调查。他介绍,中华绒螯蟹以长江中产量最高、质量最优。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受长江流域围湖造田、江滩开发、水质污染、闸坝建设等综合因素影响,野生江蟹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尤其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长江天然成蟹及蟹苗被过度捕捞,野生江蟹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许多养殖公司和个人为了降低成本,急功近利,无序经营,仅从价格优惠等方面考虑,盲目购进外水系蟹种和蟹苗进行繁育和养殖。这些种质低劣的蟹在养殖过程中外逃入长江后,与长江蟹杂交,导致长江中的中华绒螯蟹质量退化。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