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纯投料养殖不敌畜禽混养,“劣币驱逐良币”正在上演
南方农村报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似乎正在我国的罗非鱼产业上演,在最主要的两种养殖模式——混养和纯投料养殖中,成本低廉、价值较低的混养模式大量充斥于市场,不断增多;实际价值较高的纯投料养殖方式,却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为继。
市场博弈“良币”处下风
从经济学上来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两个条件:一、两种“币”都能合法流通,而且二者的价值应当固定。二、这两种“币”的流通总量超过市场实际的需要量。我国罗非鱼产业也有这样的现象么?
答案是肯定的,南方农村报记者从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了解到,以2006年为例,全国罗非鱼产量111万吨,出口的罗非鱼折合原料鱼为37.5万吨,还有很多的罗非鱼在国内消费掉了。同时,两种养殖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具备在相应市场合法流通的资格,且价格相同。罗非鱼产业具备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产生逆向淘汰效应的条件。
“今年以来,罗非鱼饲料的价格涨得厉害,我计算过,纯投料养殖罗非鱼成本要4.2元/斤(0.8-1斤/条)。”在肇庆养罗非鱼的阿华告诉记者。今年经过灾害的影响,许多养殖户买了高价苗、甚至不少人买到了劣质苗种,损失重大。而茂名、肇庆等地不少养殖户反映,随着饲料的涨价,部分牌子饲料的质量也开始下降,“对许多纯投料养鱼的人来说,今年的打击不小。”
在高要多年养殖罗非鱼的老邓告诉记者,去年他从放苗开始到8月中,已经用了20多万元饲料,而今年的同样时间内,他只用了不到2万元的饲料,养殖方式换成了鱼猪混养。
“今年买的鱼苗比较贵,再加上饲料又涨价这么厉害:浮水料涨了0.3元/斤;沉水料涨了0.25元/斤,按照饲料系数一换算,风险还是挺大,而鱼价的变动又看不清楚,还是采取混养的方式稳妥。”他对记者说。
各项成本高企,而且是在经历了大灾的创伤之后,不少养殖户的心态自然就有了变化,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更何况很多人投入了资金,也没能达到效果。就像一位从业多年的罗非鱼养殖户说的:“基本上全程使用鱼猪混养,资金风险低,在看不清后市的情况下,哪怕慢一些出鱼,只要保住自己的成本在3元/斤左右,行情怎么变也不怕。”
保底价格难留“良币”
加工厂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经营者们希望能收购到更多高质量的原料鱼。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振强对记者说,近两年饲料价格涨得太厉害,采取纯投料养殖的确风险比较大,要保证这一部分农民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就必须要让他们得到一定利润。
而有不少养殖户则抱怨,采用纯投料养鱼,投入更大,质量更好,但价格却没有区别,谁还愿意去养高质量的鱼呢?也有人说,今年的鱼价是高,但成本也高,采用混养的方式,成本更低,也规避了风险。
振业水产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李建强表示,首先要大部分养殖户获得利润了,加工厂才能健康生存下去。他告诉记者,振业公司现在和许多养殖户都有协议,养殖户采用纯投料的方式养鱼,公司根据各地养殖户的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了最低收鱼价,保证养殖户有一定利润。
“振业公司给我们承诺了最低保底价,上半年的时候比现在低些,后来饲料涨价了,这个保底价又有了相应调整,现在比较放心,只要我的鱼能顺利长到规格,即使市场价格跌破成本,我多少也能有点钱赚。”肇庆的阿华告诉记者。
虽然保底价的举措并非法律规定,只能由加工厂自觉遵守,但对此,业界普遍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认为此举对养殖户、对行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李振强表示,即使行业中难以绝对统一行动,但起码一些大的加工厂可以坚持这样做。
两套标准内松外紧
“现在农民养罗非鱼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健康养殖的意识不强,几乎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南海科达恒生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生对记者说。有不少农民都是跟风养鱼,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术,造成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是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先天不足。
各种数据显示,我国不单是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罗非鱼消费国。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而且在当前,价格决定市场,控制低廉的成本似乎是最保险的经营方式。
“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农民不管用什么方式养出来的鱼,总能卖得掉。和出口相比,在国内市场上,执行的是相对宽松许多的质量标准。所以要在国内流通,并不需要‘良币’的标准,谁还不用成本低的混养呢?”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执行的是两套质量标准,而且差距较大,但定价却使用一样的重量标准,这就使成本低廉的混养罗非鱼有很大的优势。更何况,在局部地区原料鱼紧缺的时候,个别小加工厂收购混养原料鱼进行加工出口的现象仍然存在。
就这样,在我国罗非鱼产量不大可能明显减少的现状下,“劣币”也能在各种渠道流通,并具有和“良币”一样的价格和流通资格,在国内巨大消费市场的带动下,“劣币”有成本低廉的巨大优势,“良币”的优势如果无法在价格上得到体现,困局无法破解。
“中国的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也比较缺乏先进的管理,很难进行大范围的统一规范养殖。”李振强认为,从目前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工厂从长远利益考虑,坚决不压价收鱼、不低价销售,虽然无法改变农业分散经营的弊病,但可以使整个产业链上的环节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定保底价也是要冒风险的,但养殖户有了利润,他们愿意长期跟我们合作,这样对大家都好。”他强调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