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进入盛夏,各地蓝藻又开始肆虐。一时间,绿色的“恶魔”在全国的一些湖泊上游荡,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一些地区的水厂无水可供,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蓝藻暴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那以后的10多年里愈演愈烈,范围越来越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以说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就像一部著名电影《巴格达窃贼》中描写的那个从瓶子中被放出来的恶魔一样,大口大口地吞噬着政府为治理水环境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吞噬着人民重见碧水的美梦。
难道蓝藻真的没法治吗?
就此问题,治理蓝藻做过近20年研究并积极实践的澳大利亚著名水环境治理专家、三爱水务集团董事长刘光钊做了分析。
是谁放出了“恶魔”
刘光钊认为,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据说当年诸葛亮的军队就是喝了兵士所说的“绿色的河水”,中毒而兵败川南。有关研究认为,这种“绿色的河水”就是天然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暴发的河水,而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刘光钊认为,放出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以滇池为例,作为一个半封闭的浅水湖,人为破坏已使它加速进入老年化阶段,湖面缩小了1/4,湖底抬升了60厘米,水质的置换很缓慢,湖泊的自净能力很差。滇池每年接纳了1900多家工矿企业和160多万城市人口排放的污水,其中有机污染物总量达50亿吨、重金属达332吨、总氮8900多吨、总磷2100多吨、COD39万多吨,致使湖内严重污染和呈重度富营养化。加之昆明的气候温度和光照条件正适宜蓝藻滋生繁殖,从1985年至今,滇池年年出现蓝藻异常暴发,大量的蓝藻浮在水面,看上去就像一片绿色油漆,致使水体浑浊腥臭,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水中叶绿素平均含量高达2600毫克/立方米。滇池不但失去了原有的美学价值,而且还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污染源。
刘光钊说:“针对各地湖泊蓝藻暴发的告急,不久前,我用3天时间,跑了4个城市,行程5000公里,考察了滇池、玄武湖和太湖,3个湖蓝藻暴发依旧,滇池外海的蓝藻暴发面积更大了,恶臭异常。”从飞机上看,几乎整个滇池都被蓝藻覆盖,而1998年、1999年,仅1/3、1/2的湖面覆盖蓝藻。岸边蓝藻聚集的地方厚度超过40厘米,丢一块石头下去,像丢进一个泥淖里,掀起一朵绿色的“藻花”;玄武湖虽然每天调水释污,但富营养化仍十分严重,在不少水域仍有大量蓝藻;今年6~7月,太湖蓝藻疯长,后来靠台风“麦莎”帮忙,带来大量优质雨水,目前蓝藻状况稍有好转,但我们仍在一些湖湾里看到,聚集的蓝藻覆盖了水面,散发着腥臭味。
用什么方法对抗“恶魔”
已有多位水环境专家认为,造成我们在湖泊富营养化及蓝藻的治理上见效甚微的一个主要原因,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一些所谓的专家缺少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
6年前,刘光钊在给国务院领导的报告中明确表示:蓝藻可治,不是不可治;蓝藻必须治,必须科学治;蓝藻可速治,不用留给子孙治。
刘光钊认为,要解决蓝藻问题,当然须先解决水体的污染治理,水体治理分为外环境治理与内环境整治。外环境治理包括截断污水、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内环境整治即减少内源性的污染物质和营养,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营养物质的负荷,控制藻类的异常繁殖,逐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其次,治理蓝藻必须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不能草率重复无效手段,只能从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找出刺激蓝藻异常生长的关键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手段,事半功倍地治理蓝藻。
据了解,最近将要上马的滇池北部水环境整治项目,其中点、面源污染治理仍沿用五、六十年代的落后技术,而这些技术只是加了些大量絮凝剂,不能有效除氮除磷的污水处理工艺,也不是有效截污的河道治理技术,而投入的资金却达到几十亿元。
刘光钊还认为,蓝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能被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的硝酸盐形式,从而使得蓝藻能够获得充足的氮营养物质。即使向湖泊水体排放的污水中的氮受到了控制,藻类仍然可以从大气中因固氮作用而得到硝酸盐,以此满足自身合成的需要。因此,控制氮源供给,对富营养化湖泊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从斯托姆提出的藻类公式我们不难理解,藻类的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水环境中磷的供应量。因此,去除、抑制蓝藻异常生长的有效手段,是在控制排入水体的外源性磷营养源的前提下,降低水体内源性磷营养源。
刘光钊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第一阶段是生物——化学杀藻,这是在蓝藻疯长后治理水体的必然选择。在除藻剂的选择上应从今后水体和水生生态环境的要求考虑,绝不能选用一时有效但遗患无穷的金属盐类和有机药剂;应适应开放式水体在动态情况下的不利因素,药剂有效作用应有一个延时释放的功能,并在水底形成一个底泥营养物质缓释或封闭界面。
1999年,为了世博会的需要,三爱公司参与了滇池草海的应急治理。三爱公司采用天然抑藻材料(由天然作物提取),加上一定的缓冲剂,制作成圣A—3缓冲综合型除藻剂。它能适当适量改变有害藻类生长环境中的电解状态,诱导蓝藻超常光合作用,加快代谢,导致细胞破裂而死亡,同时促进消耗磷和其他养分,达到有效控制蓝藻生长的目的。该药剂经中国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测试和通过卫生检疫,证明无毒、无害。在1平方公里的水面施用后,除藻效果显著,实验区内叶绿素含量从每立方米2500~3000毫克,下降到80~200毫克,去除率高达95%以上,水体的pH值稳定在7.3~8.0。治理后水中有鱼虾生长,游人游泳。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蓝藻的暴发期,可以目睹蓝藻涌入试验区后纷纷下沉死亡。圣A—3除藻剂的显效期很长,至今在试验区内仍可以观察其功效,而鱼虾等水生生物生长良好。
刘光钊说,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是生物抑藻。生物性措施是指利用细菌、水生物吸收利用氨、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这一自然过程达到去除水中营养物质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投资省,有利于建立和使水生态平衡。方法之一是向水体投放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以降解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使藻类缺乏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从而抑制藻类的异常生长。方法之二是向水体投加复合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大多是自身繁殖或从食品中提取的高效微生物群体,可利用水中氮、磷及有机污染物,它们在转化有机物的过程中得到大量繁殖,从而形成微生物——浮游生物——鱼类这一食物链为体系的微生态系统,以达到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
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三阶段是生态治藻,就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对已抑制蓝藻生长、初步恢复微生态的水体建立更高层次的生态平衡。在浅水型的湖泊通常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如莲藕、蒲草等,随着这些水生植物的收获,其吸收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也随着离开了水体。利用养鱼来去除氮、磷,也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各种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食性,放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而不放养以草为食的鱼类,就能够部分达到去除氮、磷的目的。这些生态治藻的方法,在国内外已有成功的经验。
刘光钊不无遗憾地说,三爱公司的高科技除藻剂的应用,已为第二、第三阶段的工作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三爱公司在试验区里只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工作,第二、第三阶段的治藻的工作没有进行下去,即便如此,效果已十分明显,如果当时能够继续下去,滇池草海的水环境肯定比现在好得多。不过,就是按照目前的状况,只要继续开展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工作,根本用不着花费几亿、几十亿元清淤换水,就能还草海一个美丽的原貌。
刘光钊特别慎重地说,以上所有的技术工程举措,都要用数字化概念来检测、来实施、来管理,三爱水务集团已建立了数千个世界各地的水体模型,这些模型许多是适合中国的高原、平原、各气候带、各种成因的湖泊和水库的。这就是刘光钊首创的数字化技术和精确环保概念,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世界水环境事业的贡献。
用智慧打败“恶魔”
刘光钊认为,要想把“恶魔”装进瓶子里,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滇池治理,目前草海虽然由于大量纳污,及周边环境状况很差,水环境状况基本没有改变,但是由于藻类生长环境的改变,蓝藻没有大量暴发,相比外海要好许多,外海的蓝藻暴发情况非常严重,如果花费大量的资金,通过彻底破坏草海水体生态的手段,去求得短暂的“形象”,这是舍本求末,必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国内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有些著名的湖泊已被搞得千疮百孔。
又如太湖治理,不是从蓝藻发生的内在规律上去发现问题、用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花费数千万元搞了个“生物”治理工程,在试验区里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今除了在水面上留下一些残根败茎和浮萍以外,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可言。还有花费大量资金去捞藻,花费大量资金去引清冲污,花费大量资金去放水清淤疏浚等等。
其次是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目前在国内外,已有一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先进技术,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国内有些专家,对先进技术采取了怀疑和不承认的态度,以致一些先进技术无法得到应用。1999年滇池草海应急治理中,三爱公司使用了先进的除抑藻剂,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一些专家不顾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关于除藻剂无毒及除藻效果明显的测试结论,说除藻剂会对水生态产生影响,要求停用。造成这一明显有效的先进技术至今没有在国内应用。而从那以后6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国外应用于饮用水处理的除抑藻剂,对环境无任何影响。
第三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国家要对目前采用的治理富营养化的技术进行疏理,找出切实有效的、被实践证明可行的治理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使先进的技术有用武之地。只要做到以上3点,我们可以在不太久的时间里,花费不太多的资金,就像电影《巴格达窃贼》中的那个王子一样,用智慧把恶魔装进瓶子里。
刘光钊出生在太湖边,喝太湖水长大,他对太湖、对祖国大大小小的湖泊充满着感情。为了研究湖泊富营养化,他在太湖边转了上百次,自费到滇池跑了38次。刘光钊说,他的愿望是让那些受到污染的湖泊恢复原来的面貌,让湖边的人民能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喝上清洁的饮用水。
编辑: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