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东沟镇,珍珠养殖场随处可见
在国家推行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优先原则的今天,位于中国著名湿地景区——鄂州市梁子湖区内,以珍珠养殖为支柱产业的“华中珍珠第一镇”,面临艰难抉择。
美丽珍珠竟由粪便养大
通往梁子湖区的公路上,有一道醒目横幅:“欢迎来到华中珍珠第一镇”。该镇名叫东沟镇,据悉,全镇现养有珍珠2.6万亩,去年珍珠产量71吨。
9月5日,记者随梁子湖区的“珍珠状元”陈绪金,来到他的珍珠池塘边。他划着小船,兴奋地拎出几只珍珠蚌对记者说,他养了珍珠40多亩。
水塘堤埂上,堆放着几只袋子。陈绪金称,这些袋子是用来运装肥料的,有的装鸭粪,有的装化肥。因为珍珠蚌在生长过程中,要吃浮游生物,如果不投肥,水体就不会产生浮游生物,珍珠也就长不快,长不大。
追求效益珠农超限养殖
去年8月,省农业厅和省环保局联合颁发禁养限养珍珠的文件(鄂农发[2007]90号),其中规定:严禁在风景区和大中型湖库中养殖珍珠;严禁投肥养殖;严格控制单位水面养殖密度,挂养密度不得超过500只/亩;等等。
9月5日和8日,东沟镇“珍珠专家”、鄂州市珍珠协会会长张明俊告诉记者,根据环保的要求,该镇一直在推行“种青养鱼,培肥水质”的“健康养殖”模式。即,对水塘进行鱼珠混养,通过种青草喂鱼,鱼排出来的绿粪,又可以养珍珠。
但记者采访发现,投肥养珍珠在该镇比较普遍,且珍珠挂养密度远超每亩500只的限定。
“珍珠状元”陈绪金说,他每天都在观察珍珠水体的颜色,并根据水面在早晚不同的颜色进行投肥。不投肥不行,在他的水塘里,每亩挂养着珍珠蚌3000只。因为水塘实行鱼珠混养后,只有草鱼吃草,可鲢鱼、胖头鱼等鱼类,都会与珍珠蚌争食浮游生物。
水塘污染改为养鱼种莲
鄂州市珍珠协会介绍,曾有武汉某高校教授带领研究生,前来东沟镇取样化验水质,结果认定这里的水质是好的,没有污染,这正是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的结果。
事实果真如此吗?带着疑问,记者随机走访了东沟镇多户珠农。
9月5日黄昏,在东沟镇月山村二组,70岁的老农杨启祥拉着一根长绳,站在自家鱼塘边。他的儿子正把长绳的另一端接到水中的增氧机上。
杨启祥介绍,刚开始,全村家家养珍珠,大家都把农田挖成水塘。可养了五六年珍珠后,水塘全污染了,再养珍珠就死。虽然水塘里的水,每年都要通过周边的河港置换一次,但起不了多大作用。
现在,全村差不多有一半人开始养鱼、种莲。就算是养鱼,水体太营养了,鱼经常翻塘。不装增氧机,鱼会死得更快。
同一天,记者来到东沟镇鲊州村三组。村民龚逢明、程跃进等人也养了多年珍珠,现在不得不改为养鱼、种莲,种莲就是为了净化池塘水质。
村民称,2003年前后,东沟镇的珍珠养殖户还有3650户,如今却锐减到大约2000户。
珍珠经济面临艰难抉择
珍珠养殖,使东沟镇部分珠农富起来了。于是,东沟镇“珍珠经济”模式开始扩张。不过有些遗憾的是,其“健康养殖”模式却没有得到扩张。
在梁子湖区沼山镇的楠竹村和夏嘴村,村民们纷纷抱怨招商引资过来的珍珠养殖项目,使原来的青山秀水变味了。
9月7日,记者在该镇夏嘴湖看到,四五百亩水面上满是挂养珍珠蚌的塑料瓶。湖边村民钟海松、钟春年、黄寿元、夏移胜等人介绍,这是当地于2006年招商引资进来的一个项目,老板是浙江人。
由于投放鸡鸭粪便养殖珍珠,不过半年,原来清澈的夏嘴湖湖水变绿了:村民们再到湖里洗衣服,衣服穿到身上都发痒;村民打井的水不敢吃了,大家不得不买来桶装纯净水饮用;而湖里的鱼更是带一股腥臭味,没人敢吃。
今年3月,忍无可忍的村民开始怒割珍珠蚌。在当地政府协调下,冲突才平息下来。政府责令珍珠养殖场进行整改:限制珍珠挂养密度,每亩不超过500只;不得投放禁用肥料;明年底之前全部拆除。
9月10日,梁子湖区东沟镇党委书记、镇长汪光华对记者说,珍珠养殖是东沟镇的支柱产业,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他认为,由于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该镇珍珠养殖不存在污染。否则,周边老百姓早就来“扯皮”了。
对此,湖北省水产局产业处有关专家解释:珍珠养殖本身不存在污染问题,问题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珠农要投肥养殖。大量有机物沉积在底泥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不易消除,很难治理。
“珍珠经济”,正面临艰难抉择。
南方渔网编辑:石明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