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年来,泥鳅因为营养丰富,赢得了“水中人参”的美誉,市场销路逐年看好,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尝试人工养殖的热情。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于家房镇斗沟子村农民李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养殖技术中的几个小诀窍,从而获得了成功。
三年前,李军就认准了养泥鳅是条致富路。但人工养殖泥鳅大多产量低、品质较差。在专家的指点下,李军从天津引进优良鱼种,与当地泥鳅进行杂交,终于培育出体形大,整齐度好,肉质细嫩,生长迅速,外观呈金黄色的泥鳅新品种。亩放养鱼苗2万余尾,成活率达70%以上,养成后最大单尾重达250克。
李军养泥鳅,归纳起来有五“巧”。条件巧利用:他利用自家庭院的空闲地,投资十万多元,挖建了几个深一米多、面积几百平方米的水泥鱼池。
池内水深60厘米,池底铺垫河泥,鱼池四周呈圆弧状,以避免鱼在游动中受伤。饲料巧配比:用颗粒料喂泥鳅,不仅成本高,鱼也吃不饱。几经试验,李军以鱼粉、玉米面、猪血等为原料自制饲料团。饲喂时,把饲料团放在手里或勺子里,泥鳅就会自动前来取食。
疾病巧防治:为了保证泥鳅质量,李军多采用中药进行鱼病防治,不使用激素类药物。比如,用大蒜治疗肠炎,用菖蒲治疗烂腮,效果都很不错。
贮养巧上市:李军养的泥鳅因为品质好,从来没愁卖过。为了获得更好的效益,也常年贮养一些成鱼,专门选择市场缺口大、行情上涨的时机出售。今年元旦和春节前后,北京等地的几个大客户上门采购,李军集中销售泥鳅5000公斤,平均每公斤售价在24元左右,好好地赚了一笔。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