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争食
养鳗“状元”林倪仔
全民创业铸造发展新引擎
走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铅山大地,顿觉全民创业之风扑面而来。
敢于创新是铅山人的精神,勇于创业是铅山人的传统。早在1000多年前,铅山便是“千樯鳞次,商贾辐辏,店铺林立”的“八省码头”,正所谓“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42万铅山人民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创业浪潮。客商投资兴业,能人创办企业,百姓振兴家业……一个个创业故事犹如跳动的音符,汇奏出“大发展”的动人交响乐章。鳗鱼养殖创业无疑是这动人交响乐章中光彩夺目的篇章。一大批痴迷者虽经历了一次次挫折,依然信念不改,创业不息。他们是勇者,更是智者。也正是他们撑起了铅山鳗业的一片晴空,无论是养鳗,还是烤鳗,都走在全省前列,每年产成鳗3000多吨,产值2亿多元,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使鳗业成为铅山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民间故事1
林倪仔们:以韧性闯市场
创新锐语: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古代圣贤庄子对追求意境的遐想。林倪仔用不懈的努力把这种遐想变成了现实。
林倪仔出身贫寒,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善于经商的头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靠跑运输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全县先富起来的人之一。
“随着车辆的增加,运输市场总有一天会饱和。”1996年,林倪仔筹资200万元和福建客商合伙办起了鳗鱼养殖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和摸索,很快掌握了整套的鳗鱼养殖技术。第二年,他不但买断福建客商股份,还另外投资400万元创办了“林港水产养殖场”。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98年初,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影响,鳗鱼价格从每吨10万元直线下跌到3.8万元,他为此损失了100多万元。同年,他的养鳗场又遭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鳗池被冲垮,大量成鳗被冲走,损失达300余万元。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林倪仔四处筹钱,最终克服重重困难,重新走在全省养鳗业的前沿阵地。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他已有4家养鳗场,年产成鳗600吨,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养鳗“状元”。
■民间故事2
张兴林们:绿色健康养殖赢来无限商机
创新锐语:用科学的观念推动鳗鱼产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曾经有人这样阐述观念与财富的关系。张兴林就是一个用科学的观念推动事业发展的人。
看到福建客商在铅山养鳗赚得金满钵后,从事了10年汽车运输的张兴林也尝试着转行换当。1997年,他东挪西借,筹来100万元,办起了鳗鱼养殖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吃得饱,吃得好,而是要吃得健康。”张兴林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在饲养鳗鱼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安全健康的养殖理念,坚持不用任何违禁药物。由于不用违禁药物,鳗鱼成活率较低,且成鳗的销售价格一样,同行们常说张兴林傻。但他还是坚持走自己的健康养殖之路。
2004年,我国出口日本的鳗鱼被检测出有药物残留,一时间问题鳗鱼无人问津,大批养鳗专业户损失惨重。而张兴林出池的成鳗完全符合出口标准,各地烤鳗加工厂抢着要货。那一年,他不但没有受到药检风波的冲击,还净赚了200多万元。
张兴林健康养殖的成功范例,给全县其他鳗鱼养殖专业户上了一课。人们不再说他傻,而是纷纷到他那儿取经。如今,全县所有养鳗场都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走上了健康养殖之路,养出的每条鳗鱼都符合出口标准。
■民间故事3
王沧夫们:执著的外来创业者
创新锐语: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沧夫对“坎坷也是财富”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福建客商看中铅山“七山半水分半田”的自然环境,纷纷来铅山投资养鳗。“养鳗的很多,却没有一家鳗鱼加工厂。”机敏的香港客商王沧夫捕捉到了商机。1997年,他投资460万美元,在铅山县鹅湖镇创办了“江西和华水产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他生产的烤鳗不仅在国内十分热销,还漂洋过海,远销日本,每年创外汇达1000万美元。
2004年,日本突然对中国鳗鱼产品实施技术壁垒,增加恩诺沙星和11项兽药残留等项目检测,大大抬高了对鳗鱼产品的输入门槛。这让毫无准备的王沧夫顿时陷入困境,公司被迫停厂整顿。
为尽快摆脱困境,王沧夫一方面对挂钩的县内外27家养鳗场的水质状况、用药、用料等实施全程监控,严禁乱投擅用违禁药品,并不定期抽检,不达标的鳗鱼杜绝进厂。另一方面投入1000万元,添置阿AFS-2202a原子荧光光度计、荧光检测器和美国安捷伦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并选派10名技术人员到上海、福建等地培训,提高公司的检测水平。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年后,王沧夫不仅重新夺回了日本市场,他的烤鳗还销售到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