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人士认为,海外养虾业虽暂时没有虹彩病毒报告,但传播风险巨大。
作者/ Louis Harkell
编译/ 胡路怡
印度沿海水产养殖总局(CAA)4月13日向印度虾产业发出预警,建议所有进出口商对种虾、丰年虫实施“十足目虹彩病毒”(DIV 1)病原筛查,杜绝该疾病威胁印度养虾业。
印度政府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近期多家中国本地水产养殖媒体与香港南华早报都做过有关报道,今年华南地区早造虾养殖成活率普遍低下,发病率及排塘率在60-80%不等,问题根源直指虹彩病毒。
十足目虹彩病毒的前身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最早由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于2014年12月份在浙江某养虾场采样时发现的,可感染对虾的造血组织,鳃、肝胰腺和肌肉。去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SHIV和另一种名为“红鳌虾虹彩病毒”(CQIV)的病原共同命名为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 1)。
印度沿海水产养殖总局(CAA)向虾产业发出警告(图:CAA)
早在2018年9月,泰国正大集团高级副总裁Robins McIntosh在水产养殖圆桌会议(TARS)期间发出警示:“自AHPND(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后,中国养殖户对病害的关注度开始下降,尤其是最新出现的‘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业内显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NCBI文献记载,病原经分离、复感,15天内致死率为100%。感染SHIV的症状表现为失色、空肠空胃、软壳等(下图)。本地媒体报道称,养虾业发现的一般病症为身体发红、肝胰腺萎缩、空肠空胃。
南美白虾感染SHIV症状(来源:NCBI)
DIV 1不仅感染南美白对虾,也在中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等其他品种中发现。
据黄海水产研究所去年在MDPI期刊发表的文章,从江苏一养殖场采集的罗氏沼虾(当地称“白头病”)样本中发现大量直径在157.9纳米的DIV 1病毒颗粒,造血组织中病毒数量最多,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病毒量较低,而该养殖场罗氏沼虾发病时间发生在周边南美白虾池塘排塘两周之后,证明DIV 1可跨越品种传播。
罗氏沼虾感染DIV 1症状(图:MDPI)
行业资深人士观点
上周五,某大型东南亚虾企高级管理兼行业资深人士接受UCN采访时说,“过去24小时,我连续收到了五六封邮件,都在问我病害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部分种虾养在池塘里过冬,这时候如果感染了SHIV,就很可能将病原带入了早茬养殖,造成了死亡。倘若虾苗场处理谨慎,使用不带病原的种虾,养殖户就不会出现问题。这种病原并非存在于自然环境,通常是由种虾携带的。”
他还指出,“SHIV曾在多毛类中发现,多毛类在很多中国虾苗场被用作虾苗的饵料,它能在肠道携带病毒,有可能成为一种‘被动载体’。”
“关于虹彩病毒的传播与毒性研究仍在进行,中国以外地区暂时还没有报告。但我们并不知道除甲壳类外还有没有其他病毒携带者。”他说。
“一开始,我就非常担心SHIV问题,因为我们曾经有过教训,当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V)在印尼发现,我很确信它将对整个东南亚养殖业造成严重的问题。在印尼和巴西,IMNV从发现以来就从未消失过。”
“SHIV的情况也是类似的,虽然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但可能在2012或2013年就已经出现了。对于全球养虾业来说,SHIV很可能是下一个大流行疾病,我们必须现在开始提高警惕。”他说。
今年以来中国虾类养殖问题显得特别严重,上述消息人士怀疑,中国的虹彩病毒有可能变异成了毒力更强的病原。
“以黄头病毒为例,它就存在多个毒株,我们称之为黄头病1号、2号、3号等,现已知的毒株就有8个,黄头病1号是最常见的一种,2号毒株在澳大利亚被定义为‘鳃部相关病毒’(GAV),而7号毒株去年给澳大利亚造成了一点点麻烦。这些毒株我们都称为黄头病毒,各自之间存在微小的变异。”
“虹彩病毒也有不同的毒株,我们自己的养殖场就发现过。毒株越多,感染情况便会越复杂,有的养殖场可能同时感染了多个不同毒株,但所有问题最终都指向了SHIV。”他说,“不过,虹彩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变异性要比黄头病毒(RNA病毒)更弱。”
“目前,SHIV还没有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收录,大部分育种项目都不会做SHIV筛查,政府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它始终是一个安全隐患,经济影响严重性不容忽视!”他说。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