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以赛促训,以训促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水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产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商定于2019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广东海洋大学举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水产技能大赛。
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本次比赛的承办单位,由水产学院负责具体落实推进。水产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5年创办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后发展为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1月,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历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为水产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科研成果突出,为湛江打造“对虾之都”、“南方海谷”作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水产前沿》杂志采访了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各研究团队,以期更了解学院的故事。
01、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团队
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团队共有成员10名,其中博士6名。据团队负责人陈刚教授介绍,其团队从1997年开始组建,主要研究海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种苗繁育与健康养殖的理论和技术,为海水鱼养殖及南海区鱼类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规模化繁育养殖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品种包括石斑鱼、军曹鱼、卵形鲳鲹、罗非鱼等海水、淡水经济鱼类。
“我们敢于与国内的其他平台做比拼,因为我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直接参与了每一项繁育、养殖工作,比如石斑鱼、军曹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示范推广等,都是由团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学生更是从中得到了锻炼。”陈刚教授说道。
除此之外,陈刚教授及其团队还涉及到养殖场的设计、规划、建设;与沿海市、县合作做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承担课题包括有国家级、省科技厅教育厅的重点项目,课题主要集中在海水经济鱼类规模化繁育工作。
02、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团队
由陈兆明教授带领的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团队在职人数10人,研究队伍中正高5人,副高2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7人。团队主要承担甲壳动物遗传育种、种苗生产以及健康养殖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是我国南方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方面重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团队目前已形成甲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生物学和内分泌、优质种苗培育、健康养殖模式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团队紧紧围绕南海区经济虾类,包括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墨吉明对虾和罗氏沼虾等,开展抗逆新品种选育、繁殖生物学、优质种苗生态培育技术、养殖源水处理、对虾养殖尾水和废弃物处理、绿色环保高效养殖技术和模式等研究。
03、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团队
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团队现有成员7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名,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1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贝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贝类珍稀品种繁育与养殖。
负责人刘志刚教授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广团队培育的扇贝“紫海墨”三元杂交新品系、东风螺选育新品系及杂色鲍不同地理种群杂交新品系,提升一线养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展水产动物育种技术服务,帮助水产动物育种企业开展良种良法技术培训服务。
“未来,我们将聚焦在扇贝‘渤海红’与墨西哥湾扇贝杂交新品种培育;东风螺不同地理种群杂交配套系建设及制种;杂色鲍不同地理种群杂交配套系建设及制种;珍稀贝类品种人工繁育及养成技术研究。”刘志刚教授在受访时表示。
0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现有成员7人,其中教授4名,研究员1名,副教授2名。团队负责人董晓慧教授介绍到:“本团队瞄准国际前沿,面向二十一世纪初、中叶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安全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以解决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产品品质与安全、环境污染、养殖效益低下等重大课题为目标,开展华南地区鱼、虾、贝等水生动物营养生理与代谢、营养免疫学与环境营养学、分子营养学、饲料安全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以及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饲料的开发。”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团队在石斑鱼高效精准饲料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了石斑鱼全周期养殖营养需求参数与原料数据库、开发了新蛋白源与饲料添加剂并推广应用,提高了石斑鱼饲料国产化率、配合饲料普及率以及蛋白源的自给率,有效解决了高效饲料和优质蛋白源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卡脖子”问题,经济社会效益显着,应用前景广阔,有力推动海水鱼饲料产业和海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以石斑鱼为代表种的南海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高品质海水养殖品种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进一步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石斑鱼等海水鱼配合饲料普及率,产生更大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05、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团队
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团队共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10人。团队负责人黄翔鹄教授解释在实际养殖中,藻类爆发后,养殖户一系列的杀藻操作很可能会影响到养殖动物,有可能造成药物残留,甚至会引起水体中氨氮、硫化氢含量上升,杀藻反而得不偿失。经过多年的研究,黄翔鹄教授及其团队发现,可以在养殖水体中引入有益藻类,占据蓝藻等有害藻类的生态位,通过生态位竞争控制有害藻类繁殖,避免了有害藻类的大量爆发。而且,有益藻类可以继续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同时保证生态系统不会因为杀藻而出现不稳定。
“我们认为有益藻类的明确定义应该是它属于虾池本土微藻,种群增长速度慢且能持续稳定生长;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对有害物质(如氨氮)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最重要的是不含藻毒素,对对虾生长有利。”黄翔鹄教授说道。
“‘化感效应’指的是物种之间可能会出现的排挤现象,藻A在生长中代谢的某些物质抑制藻B生长,从而在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占据更加稳定的地位。卵囊藻就是一种能对蓝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的藻类,而且它安全又高效。”黄翔鹄教授解释,目前团队筛选了卵囊藻作为蓝藻的竞争对象,它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抑制甚至是裂解微囊藻细胞的物质,所以在生产中能够抑制蓝藻的生长。同时,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团队还首创了藻类定向培育、活藻浓缩生产等技术。
06、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团队
由简纪常教授带领的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团队有成员1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团队以我国南方水生经济动物养殖过程中屡屡暴发的流行性细菌病为研究对象,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宿主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同时研究宿主的免疫机理,从而形成以疫苗和中草药免疫增强剂为主的免疫防控技术。
据团队骨干成员蔡双虎教授介绍,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防控团队是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广东普通高校创新团队,总投资达1500万元。实验室现有使用面积约800m2,下设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水产经济动物病理学及流行病学、水产经济动物免疫诊断、分子生物学等4个研究室和一个室内养殖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自立项以来,实验室主持了国家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50余项,累计经费达2000多万元,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和三等奖一项。
07、珍珠培育与加工团队
珍珠培育与加工团队以杜晓东教授为首,现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9人。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于珍珠贝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深入探索生物矿化的普遍原理和珍珠形成的分子机制;深挖珍珠贝的植核免疫应答模式从而为全面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Chip-on-seq和MeDIP-seq技术,研究表观遗传调控在珍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全面分析珍珠贝生长、抗性、生殖和发育调控及其与珍珠品质的关联效应;构建珍珠贝高精度遗传连锁图谱和经济性状位点QTLs定位分析等。应用研究主要着眼于遗传育种、苗种培育、养殖模式、育珠与珍珠加工技术等整个生产应用环节。具体包括:利用传统育种结合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培育具有优质育珠产能的珍珠贝养殖新品种;优化珍珠贝苗种规模化繁育及高效养殖技术;构建海水育珠贝秋冬季插核育珠、低龄贝插核育珠及工厂化育珠等模式;创新插核术前处理、抗免疫排斥、附作物生物清理等海水育珠技术;利用河蚌外套膜与内脏囊培育大规格淡水格有核珍珠;开展珍珠加工及其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等。
广东海洋大学是我国现代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为中国珍珠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珍珠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珍珠贝基础生物学、良种培育、健康养殖、植核育珠和珍珠加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湛江市优秀专利奖3项,培育了广东海洋大学第一个国家级养殖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等。
08、水产生物技术团队
团队负责人李广丽教授介绍,水产生物技术团队共有17人,其中教授5名,教授级高工1名,15人拥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有3个,一是名特优水产品的生殖内分泌与繁育研究,致力于为水产养殖产业提供养殖新品种、选育适应于深远海网箱养殖的品种,通过良种选育降低养殖风险以拓展养殖空间等。目前团队在金钱鱼、沙锥鱼、章红鱼和东星斑等品种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以及抗病、体色和生长选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二是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发育进化研究,主要针对南海及湿地生物资源,对珊瑚、笛鲷属鱼类、青鳉、弹涂鱼等物种,进行种质资源状况评估与保护、分子遗传与进化、种质资源鉴定、生物多样性分析等多方面的工作。
09、海洋渔业资源与保护团队
海洋渔业资源与保护团队由颜云榕教授带队,现有研究人员20名,团队研究方向包括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渔业生物分类与系统进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渔具渔法与渔业管理。
“我们团队秉承南海渔业生物资源与捕捞技术相结合的研究传统,在国家开发南海的宏观战略指导下,立足南海,服务渔业,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发扬‘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的海洋精神。”团队骨干成员李忠炉博士说道。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纸媒传递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