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鲫鱼病害频发的高温季节,随着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模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养殖病害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科学养鱼杂志社近期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与饲料研究室潘良坤老师,就2018年鲫鱼总体发病情况、高温季节常见病害及病因、相关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问题进行了采访解答,期望在接下来的高温季节能给养殖户提供可靠的病害防治技术参考。
科学养鱼:2018年鲫鱼总体发病情况如何?
潘良坤:随着鲫鱼精养面积的减少,以草鱼为主鲫鱼为辅的混养模式降低了鲫鱼整体的发病率。2018年上半年总体发病情况较少,主要是在早春期间养殖户为了卖鱼而大量投喂饲料导致350-400克规格以上的成鱼发病;下半年秋季鲫鱼发病会稍微多一点,主要是因为高温期鲫鱼的规格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养殖户在秋季会为了提高鲫鱼的规格而较多的投喂饲料,期望在越冬前能以较好的价格出售,但未能把控好水质而导致发病。
个人认为由于饲料中蛋白的价格很高,油脂等其他成分的大宗原料价格相对较低,现在饲料制作过程中会用脂肪等替代部分蛋白,但现行的的养殖管理模式未能适应这一改变,导致养殖鱼类的脂肪肝病症较多,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力、抗应激能力减弱,易引起病害的发生。因此为了减少病害的频发需要养殖户调节好水质,当然养殖户预防工作也越来越规范、细致,比如少投饵、慎用药品等。
科学养鱼:鲫鱼在高温季节最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潘良坤:梅雨季节水温一般在22~28℃,既是鱼类生长的最适季节,也是疾病发生的高峰季节。这个季节阴雨天气较多,池塘藻类生长不旺,水体有机质较多,从而池塘水质较易出现氨氮和亚硝酸盐较高的现象,池水溶氧量易较长时间处于低溶氧状态,鲫鱼易出现的病害主要有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以及孢子虫、锚头鳋或指环虫等寄生虫病。
高温季节水温超过30℃鱼病的发生率较低,但是水温偏高,饲料的消化吸收很差,这时主要是控制鱼类的投饵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因水温较高,鱼类很多时候呆在水温较低的池底或深水区,这时应加强底质的改良,降低因底质原因造成的细菌性爆发性出血病的发生,同时严加防范鱼体因蓝藻的爆发而发生病害等。
科学养鱼:高温季节鲫鱼出现这些病害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潘良坤:鲫鱼“鳃出血病”主要表现为鳃部出血,即鲫鱼离水后鳃大量出血,另外表现为体发黑,各鳍末端发白,鳃盖、眼球、下颌、胸鳍和鳔等部位点状出血;内脏黏连,肝部糜烂,肿肝和肿肾,腹部有黄色半透明液体。“鳃出血病”由鲤鱼疱疹病毒2型,也称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引起,目前几乎鲫鱼都携带有这种病毒。因此我认为这是在肝胆综合症下,鲫鱼抗病能力下降,由外界的刺激产生应激后,这种病毒对造血器官造成破坏,导致病毒病的发生。
细菌性败血症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疾病,但其主要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故又叫嗜水气单胞菌病。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在适宜条件下,如鱼体受伤、鱼体抵抗力下降或水环境恶化或突变情况下,病原菌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毒力因子,裂解红细胞,损坏毛细血管,从而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嗜水气单胞菌是长期存在的,一年四季都会有,发病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具体的诱因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第一,鱼体表有寄生虫,比如锚头鳋等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鱼的体质会下降,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就会导致败血症的发生;第二,水质条件的影响,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偏高、pH波动大、藻类毒素等形成环境胁迫效应,从近几年的病害来看,细菌性败血症的诱因中水质的影响占70%-80%,天气突变水温急剧变化上下水体对流、外源水的大量注入等导致败血症的发生;第三,肠炎引起的败血症,但由于近两年养殖户对鱼体肠道的保护较好,由此引起败血症的情况也相对较少。总之,因环境应激、底质或水质不良、寄生虫感染等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同时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侵入鱼体,从而致病。
科学养鱼:近年来,高温季节鲫鱼病的发生有哪些新的变化?2019年高温季节鲫鱼病发生情况的预测?
潘良坤:新的变化主要是几种病症混合出现的情况,比如鳃出血和细菌性败血症的混合;孢子虫病、鳃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的混合,这两种情况较多。从近些年上半年来看主要是水质对鱼病的影响较大,因为在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下,水体的自净能力始终有限,大量的投饵和鱼的生存活动导致水质变化较快,而养殖户依然按照传统的养殖理念,定期投饵、杀虫、消毒,导致水体的恶化,进而导致混合鱼病的爆发。众所周知,病原菌是很难甚至不能清除干净的,因此我们要从调节和保护好鱼体的肝脏、注重鱼的体质和改善水环境等方面入手。
如果今年梅雨季节雨水量较大,会爆发鲫鱼大红鳃或鳃出血,而且近期也已开始出现大红鳃或鳃出血的病害;梅雨季节过后的高温情况下,一般会出现细菌性出血病,但在水温达到30℃以上真正的病害还是相对较少的。
科学养鱼:高温季节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防控鲫鱼病害的发生?
潘良坤:我认为可以从鲫鱼发病的三个诱因中的两个方面来防控:一方面增强鱼的体质,改善肠道,促进肠道绒毛膜的修复,增强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一般做法是投喂酶制剂、Vc等复合维生素或其他免疫增强剂,解除体内藻类毒素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饲料中添加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和糖类产品,健全和加强肠道菌群环境,促进饲料的消化与吸收,增强体质注意保持鱼体的健康肠道环境,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等。另一方面调节水质,控制水环境。利用微生态制剂调水,但微生态制剂并不是某一种菌而是多菌种的组合使用。梅雨季节的养殖管理主要以水环境管理为主,在下风口少量多次地坚持使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就是全塘的使用量分3-5次使用,从而保持水体的长期菌、藻稳定状态,减少水质因雨水进入而突变对鱼体产生的应激。由于病原生物是无法彻底消杀干净的,池塘里也是始终会存在,因此不必过多干涉,在水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消毒、杀虫,如果刻意的消毒、杀虫反而会导致水质的突变,引起病害的暴发。
科学养鱼:在塘口发生病害后,应该采取哪些方法进行治疗,避免损失?
潘良坤:在塘口发生病害后必须先通过养殖户了解前后发病的状况和用药情况来分析诊断从而确定发病的原因,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在不用药或者少用药的情况下对鱼病加以控制。引起鱼病的因素很多,有些根本不是病原性的,比如营养引发的“肝胆综合症”,缺氧引发的“浮头”等,这种情况用药会适得其反。病原引起的疾病也有不同的情况,比如不同种类的寄生虫病使用的药物和给药方案都不同,如果仅仅是细菌性疾病,用杀虫剂可能加重病情,如果是病毒病,则杀虫剂和抗生素都不管用。所以鱼塘发病,应该先弄清病因,查清病原,再对症下药,制定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来看,塘口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水质恶化,由于天气变化温差大、水体倒藻速度较快,养殖户在未能调节好水质的情况下正常投喂,鱼体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发生病害。因此建议先以调水为主,后通过投喂乳酸菌、免疫多糖、Vc等加强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鱼体体质。
最后给养殖户提供几点病害防治的建议:
第一,遇到鱼病不要急于用药,一定要分析病因,针对病因用药,不建议养殖户将药物混合使用,尽量使用单一药物治疗鱼病;第二,养殖户需要改变定期消毒、杀虫的观念,在水质条件好、鱼正常摄食的情况下,利用微生物产品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保持良好水质环境,不能过度使用消毒剂、杀虫剂破坏水环境;第三,转变用药方式、方法,养殖户习惯在饲喂过程中长期使用中草药或保肝药,虽然中草药在某些情况下是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期使用也会对鱼的肝脏造成损伤,因此建议只在发病期将中草药或保肝药物结合西药配合使用。另外预防肝胆综合症应该通过改善肠道来处理,尽量不使用药物直接处理鱼的肝脏问题,只有在用药物或藻类中毒等突发状况下造成肝脏损伤,才适当使用药物修复鱼的肝组织。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