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农民日报:在内蒙古达拉特旗有个东海心村,总人口4400人,耕地面积2.3万亩。该村凭借北临黄河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入黄河水,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使这里的“黄河鲤鱼”因肉嫩、味鲜、无污染而闻名于黄河两岸。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追踪“渔村”成长始末。
一进村头,便看见一排排大红色的房子,里面吹拉弹唱好不热闹,草原风情的歌声不时传出来。这里就是该村经营农家乐旅游最红火的“兴昌鱼馆”。鱼馆老板李忠勇现在承包了百余亩的鱼塘,连养殖带经营,每年有着让城里人都艳羡的收入。他说,目前全村有一百多户都靠养鱼发了家,别看现在红火得很,“黄河鲤鱼”的名号叫得响,最初的发展却是从无到有,一波三折。
粗放养殖,惨淡经营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就有人承包鱼塘搞渔业养殖,但却大都惨淡经营,没什么起色。1993年李忠勇抱着试试的心态,从呼和浩特市购进了鱼苗和饲料,投资5万多元承包了村里的15亩鱼塘。看人家怎么养,他也跟着怎么养,“依葫芦画瓢”,第一年下来收益不多,但总算因为没有亏本而树立了干下去的信心。
可是到了1996年,李忠勇亏本了,因为村里电网改造,又赶上盛夏气温高,由于缺氧造成鱼大量死亡,那一年老李亏了7万多。
这时候几户效仿老李养鱼的村民也由于缺少养殖技术纷纷亏本。老李说:“当初村里人都在观望,如果这批人鱼养得好,那么他们就会跟着一起干,看着大家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村里其他本来有养鱼想法的人纷纷打起了退堂鼓,把注意力转向其他生产方面。”
科学管理,起死回生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几户人家没有放弃。他们相互交流,意识到自己缺少技术,传统粗放的养殖及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找来有关养鱼的书籍、报纸、刊物进行学习,同时请教专家,老李更是一有空就钻到镇文化站或村里的阅览室。此外,他们还添置了增氧机、投料机等设备。
几年过去了,在大家的坚持与不断努力下,这几户人的养鱼收益一年好过一年,也引来村里人的羡慕。当别人问起老李其中的门道儿时,老李笑着说,其实说难也不难,就是“资金足、水电通、技术好、销售畅。”这几条做到了,保准赚到钱。现在,大伙又搞起立体养殖。放养鱼苗数量大幅增加。为了提高鱼的产量,他们不断更新改良鱼的品种,现在鱼塘里品种丰富,有鲤鱼、草鱼、剑鱼、鲫鱼等品种。
看到渔业养殖趋于稳定,村里有条件的人的心思又活了,就这样一户带一户,承包鱼塘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达到100多户,养殖面积也已从当初的不足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300亩。
养鱼户多了,大家便合计着成立养鱼协会。大家统一购鱼苗,有好技术共同分享,销售时联合起来跟采购商谈价时也底气十足。
发展旅游,带活经济
在鱼馆的后面,就是鱼塘。游客在品尝鱼宴之余,还可以在鱼塘里钓鱼,在村里采摘,尽享农村休闲时光。养鱼户们围绕着鱼赚得盆满钵满,因为游客消费能力强、消费需求广,其他农户在不同程度上也跟着沾了光。
如今东海心村已被该旗确定为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试点村。以养鱼为主的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东海心村在养鱼的同时,又配套了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形成了产地消费市场,既使鱼产业得以升级增值,又拓宽了就业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渔村一年内可接待30万人次游客,逐步形成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渔业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致富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