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鱼类暴发型出血性流行病的病例在国外早有发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鱼病学家倪达书教授也对暴发性鱼病作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内许多淡水养鱼地区暴发了鲫、鳊、鲢等出血性败血病。
一、流行季节
流行季节在4~10月份,流行高峰期在5~8月份。其病情来势猛、流行面广,加之并发细菌性烂鳃、赤皮等疾病,严重威胁渔业生产。
二、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口腔、颌、眼眶、鳃盖及各鳍条充血,体表充血呈斑点状出血,鳃苍白或紫色,鳃丝肿胀,多黏液,眼突出;有些病鱼腹腔积水,肠道有炎症,肛门红肿,胆囊肿大等。
该病可划分出四种病型
①急性甲型。
急性暴发,呈出血性败血症状,1~2天内迅速致死。发病预兆,先在池塘等水域沿岸,集结许多鱼、虾及鳑鮍鱼等小型鱼类,其下颌、鳃盖、腹部充血,肛门红肿,游动缓慢,鱼体背变深黑色。继之,白鲫、鲢、鳊、鲤、鳙等依次暴发,病鱼失去平衡,上下翻滚,鱼体各部出血致死。
②急性乙型。
鱼体水肿,鳞片突起或竖立,腹部膨大积水,体表有水泡及脓肿症状。发病预兆与甲型类似。
③慢性型。
鱼体外有出血点、水泡及溃疡,并逐渐形成疖疮等。
④潜伏型。
鱼体外观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至潜伏后期,出现食欲减退、厌食等。
三、病原及病因分析
鱼病工作者经过长期试验研究,对引起此病的病因及其致病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此病是环境恶化引起的。
由于水质败坏、缺氧等原因导致病菌大量乘虚感染鱼体,加上温度适宜,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破坏鱼体的肝脏、肾、脾等组织,血液中红细胞被溶解。
②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③主要是液化产气单胞菌引起的,环境仅是致病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分离该菌认为,属革兰氏阴性菌,兼厌氧性,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④是由病毒与病菌共同感染引起的。
先由病毒感染,继后由病菌扩大传播。
⑤该病的迅速暴发及蔓延,与生物媒介体的传播相关。
病鱼池内生物,尤其是鱼体寄生虫,是传染鱼类暴发型出血性败血病的媒介体。
⑥人为干扰造成的。
由于拉网等操作不慎,特别是夏季的热水鱼捕捞,使鱼体表受伤,感染致病。
综上所述,从专家们所作的病菌分离、培养、接种感染以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来看,此病主要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由细菌感染造成的。但由于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不彻底,有复发性,而且有些病例应用抗生素无明显疗效,故不排除病毒感染的因素。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