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链球菌病是2009年开始,发生在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一种常见鱼类疾病。网箱和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均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以及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该病高发期为5~9月份;流行水温为25℃~37℃,在水温32℃以上易发;传染性强,发病率达可20%~30%,发病鱼的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接到茂名养殖户的信报,茂名地区罗非鱼链球菌爆发,导致大量死鱼。一得到这个消息,我们马不停蹄直赴现场。
现场死鱼惨不忍睹
在塘头我们发现,个别病鱼在池塘边离群独游、身体弯曲打转,有的在水面上慢游,反应迟钝,体色发黑,鱼体运动失衡,角膜浊白、眼球外突。病鱼眼球突出,同时伴随着眼部出血,鱼体下颊部出现鳞片脱落、出血,尾鳍的基部有出血并伴有肌肉坏死现象;胆囊、肝脏、脾脏肿大,肠胃较空,内有积水和黄色粘液。
鱼体鳃盖充血、下颌充血、体表出血
经现场技术员确认,为高温下导致底质恶化,造成链球菌暴发引起的罗非鱼大量死亡。下面先让我们普及一下什么是链球菌,链球菌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罗非鱼鱼链球菌病病原有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2种。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非酸性化、无运动、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球菌。适合链球菌生长的水环境:盐度范围0.85 ~3‰,温度范围28~37℃,pH值范围6.8~7.8 。也有国内学者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该病多发生于水温25-35℃,发病鱼塘水温一般常在30℃以上,常流行于夏秋季,流行高峰为5-9月。
罗非鱼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病原流行病学特征,可以根据以下症状进行简单判断:①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部分会跳跃;②鳃盖内侧充血发红但不腐烂,血管明显粗大;③眼球突出,或在池塘中眼球不突出,离水后很快眼突出。眼表面有白色膜,常一只眼有白色膜,一侧正常。60%左右的病鱼眼球白色处充血;④肛门发红。因发病后池塘减料或不投喂,部分病鱼长期不喂饲料或少量喂料,大约有30%左右的塘不表现此症状;⑤病鱼血液凝固时间超过50秒,或血液凝固时间短于15秒;⑥内脏溶血,肠道充血,肠道充满水样物,肠道壁变薄,部分鱼有腹水; ⑦腹腔内血管粗大;⑧胆囊肿大; ⑨肝脏肿大,出血,部分有白色小点。养殖户常反映的症状为①②③和⑥中的肠道出血。
湛江市粤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佛山盛泽生物公司针对茂名地区链球菌做了一套建议治疗方案。
A:第1天用过硫酸氢钾(200克/亩)底质改良剂进行底改,同时减料
B:第2-3天用BAO-I(100克/包料)配合肠贝乐150克/包料(免疫蛋白)进行投喂,早晚各喂1次,连喂2天
C:第4-5天,用澳维多肽300克/亩泼洒全塘;
该方案使用第二天,试验组1使用前10亩养殖塘每天死鱼30多条,约23斤鱼,发病3天后使用,使用前原肠出血,肝胆肿大。使用期间共死鱼20条,使用后肝胆完好,胆汁清亮,没死鱼,试验组2 使用前25亩塘,日高峰死亡500条,约3两重。坚持使用方案,第三天死亡率下降60%以上,持续加用5天澳维多肽+肠贝乐,罗非鱼死鱼平均在5-10条。试验组3,该鱼塘25亩,发病时死鱼装了8个饲料袋。使用建议方案,3天后,鱼群没发生批量死亡。
病鱼和和试验组鱼的鳃部对比
治疗后罗非鱼肝脏
链球菌的爆发和养殖密度、水质改善等都有关联。要减少链球菌的爆发,养殖户要时刻保持:防大于治的养殖心理。怎么去防:
首先我们要善于改底:在养殖过程中,随着鱼类排泄物、残饵等有机物的积累,引起水质恶化,导致鱼类抗病力差,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每7-10天可使用芽孢类微生物制剂和氧化性底质改良质等调节水质,在疾病暴发的高温季节,要降低饲养密度、增加水体溶氧(适当投放增氧剂)、降低投饵量,降低水质氨氮。
其次要增强体质:可在在饲料中添加酵母菌、乳酸菌类微生物以增强鱼体体质,并定期用多维与饲料拌在一起投喂进行保健,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
第三、改良种质:同一品种不同品系罗非鱼的发病程度不同,强抗逆性的优良品种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因此,要加大开发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的力度。
最后,适当提高料质:根据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及天气的变化的因素,合理的调整饲料的营养结构及投喂量,从而进行科学投喂,切忌投喂劣质饲料或过量投喂等。建议每隔一天,用澳维多肽按250克/包料进行投喂,促进饲料消化率,提高罗非鱼体质。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