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为掌舵人的通威股份虾生物产业片片区总经理、海壹种苗和海壹生物董事长王昌翰,我们希望能通过其对产业的深刻理解,从而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的答案——关于产业、关于海壹的过去十年梳理、回顾与总结,以及未来十年的展望、憧憬与规划——于变化和趋势中看见未来
站在2016年这一时间节点上,回望海壹种苗(全称“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走过的十年,这也正是SPF(无特定病原体)种虾在国内兴起并持续高涨的十年。因此,我们把海壹种苗的十周年,当做是向优质种苗及坚守者致意的一个契机。
2004年,SPF种虾被引入中国,用以解决当时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盛行的白斑病和红体病,SPF虾苗也就是俗称的“一代苗”,在不负众望的同时,也给国内对虾育苗行业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苗企豁然发现因为同质化竞争而低质低价的虾苗,原来也可以做出高质高价的差异化产品。可以说,一代苗的出现让当时的对虾育苗行业有了喘息的机会,并为种质的改进腾挪出了空间。至今,一代苗的使用比例在国内虾苗总量中已占到50%(今年预估为2000亿尾)。
我们也发现,过去的十年里,虾苗行业的业态逐渐发生改变,品牌出现透支、盈利机会越来越少、达成经营目标显得愈发艰难……等等,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养殖环境恶化后,养殖层面对优质种苗的需求定位有了新的理解,由此前的关注价格转向对种苗品质的追求,从而向上游的种苗行业产生一股倒逼的力量。苗企赚快钱的时代开始终结,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价值所在。
海壹种苗可能是目前国内南美白对虾优质一代苗产销量最大的苗企之一,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口碑及品牌影响力持续见涨的苗企,从2012年开始苗种销量每年以30%-50%的速度在增长,并且在同行最为艰难的2015年,一代苗销量达到53亿尾,其经营效益跃居全国前茅。显然,海壹种苗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有着对虾苗行业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才能在行业发生巨变时仍能把握发展的脉搏,甚至于行业困境中脱颖而出。
因此,对话作为掌舵人的通威股份虾生物产业片片区总经理、海壹种苗和海壹生物董事长王昌翰,我们希望能通过其对产业的深刻理解,从而呈现出一个多维度的答案——关于产业、关于海壹的过去十年梳理、回顾与总结,以及未来十年的展望、憧憬与规划——于变化和趋势中看见未来。
产业十年
FAM:2006年至今的十年属于SPF种虾在国内兴起的十年,十年间全球SPF种虾资源的格局是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未来几年,是否还会有新的变化?
王昌翰:这十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以前以OI为主,2010年之后以SIS为主,到近两年逐渐形成以SIS和CP为主的格局。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2005年印尼正大收购SIS,二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先说美国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直接导致美国政府对OI的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缩小,OI的经营模式便由此前的对本土养殖种虾企业出售种虾小苗,变成对全球销售商品种虾;同时由于经费缩减,OI人员流失等各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2009年,OI种虾在市场的口碑就出现下滑,SIS因为种虾性状表现优秀,在2010年便成为中国进口种虾市场的领导者。由OI的发展历程来看,育种是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撑的,否则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运作都无法持续。
SIS是1998年成立,并且一直在积累实力和谋划,其人才队伍在种虾行业算是比较强的,但2005年以前SIS原股东的投入也不算多,累积起来大约在700-800万美金。真正有大量资金投入还是2005年印尼正大收购SIS之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资金大投入的就印尼正大和泰国正大两家公司。所以,SIS过去都算是在做积累,真正快速成长还是印尼正大进来之后,把整个资本和产业链条结合到一起来。我们看过去也有一些专门做育种的公司,尽管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没有育苗、养殖等相关环节形成一个紧密的产业基础群,缺乏对产业的综合理解,以致跟产业的紧密结合度不够。而真正的要想把种做好,必须把选育、育苗和养殖推广形成一体化,在完整的产业配套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准确地把握选育的方向,提高选育的效率,让种的性状得到最佳的体现。
整体来讲,种虾行业这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应该还是大资本的介入以及有产业配套的种虾公司成为种虾行业的主流。目前,SIS、CP背后分别有印尼正大、泰国正大作为后盾,而全球范围内跟这两家种虾企业有类似背景的,还有两家,但在资本的投入、优势种子资源库、技术团队以及积累上还是有较大的距离。
未来几年的变化,应该说涉入种虾行业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大家都认为对虾养殖不成功是新型种虾的机会,都想拿过来做尝试,这种现象在去年就已经很明显了,不过,我个人始终认为,短时间内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除非SIS、CP等企业自己犯错误,给了别人机会。
FAM:我们看到国内的苗企在引进种虾时也经历了代理商——走出去——引进来等历程,驱使苗企做出这些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来讲,种虾企业与国内苗企达成战略合作,并取得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例子似乎还没有,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昌翰:改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随着大苗企的出现,走出去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苗企想深度了解和把握种虾的性状、质量、供应以及成本,这样在育苗环节更有把握,更有优势。
种虾企业与国内苗企达成战略合作的例子还很少,个人认为合作要成功需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第一是种虾企业需要有非常优越的种质资源库,第二是要具备非常强的选育团队。有了这两个基础,再来看双方的投入以及产业的配套。但说实话,如果种虾企业真的具备了上面两个条件,就不太可能跟国内的苗企进行战略合作了,因为选育是需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和大量精力的,需要技术和资本的坚持,这类企业一旦取得市场优势之后,再来与下游环节或企业谈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FAM:十年间虾苗行业苗企的生存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王昌翰:最大的变化是市场的关注点由原来的价格转向了质量。从普遍性来看,2012年以前大家是看谁家的苗便宜,觉得苗本身的质量差别并不太大,尤其是2010年之前虾好养,一般的苗都能养出来,2012年之后虾难养了,大家才逐渐发现苗的质量还是差异很大,对养殖效果的体现区别明显。
一方面,环境变化使得养殖户对种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种苗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对苗企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环境变化导致了苗企育苗的难度越来越大,要生产出优质种苗,对整个系统配套的能力要求更高。过去传统育苗的企业经营会越来越困难,而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将迎来了春天。较之过去,现在市场放苗的淡旺季没有以前明显了,苗企获要得阶段性的机会利润也相应减少了,不会像往年一样存在说养殖户买不到苗时,即使差一点的苗也不得不购买。这种市场变化也将要求企业有很强的品牌效应及能力,才能支撑起整个销售,否则很容易陷入“生产难做,做出来又难卖”的困境。
FAM:虾苗行业目前集中度较低的原因是什么?您在之前的采访中有提到,虾苗行业的集中度接下来会越来越高,哪些类型的苗企将最先被淘汰?
王昌翰:集中度较低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点,一是种苗行业的管理链条非常长,大企业运作、经营成功很不容易,链条长意味着过程中变化的因素多,大企业要实现经营效益和目标的难度非常大;二是种苗行业没有标准,进入门槛低,而且一开始行业就是由小作坊式的苗场组成;第三是虾苗行业的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尚未成熟,复制起来依然不太容易,我想,这就是行业集中度低的主要原因。
从目前来看,家庭作坊式的苗场经营会越来越困难,尤其是销售上没有形成品牌的苗场。以前种苗的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随着北方养殖的兴起,大家的市场都全国了。我们第一个阶段的市场也主要在海南,但2012年之后的市场也主要在岛外了,岛内的占比越来越小。而家庭作坊式的苗场要想开发外围市场难度非常大,因此,最先淘汰的,也就是家庭作坊式的苗场及缺乏技术、团队和系统配套的苗企。
FAM:目前国内一代苗的市场量您预估有多少?在虾苗总量中占多大比例?
王昌翰:我个人认为,今年全国对虾种苗的需求量比去年同期应减少20%以上,今年总的市场需求大约在4000亿尾左右;根据国内进口种虾的情况,预估今年国内一代苗的数量约为2000亿尾,占总量的一半。
FAM:今年上半年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市场的对虾养殖形势如何?从全国市场来看,有哪些变化或趋势?
王昌翰:今年上半年华南、华东以及华北的工厂化养殖,其整体养殖成功率比去年同期要好,华北的大塘养殖以及华中由于投苗时间比较晚,现在还不适合做判断。从趋势上来看,一是养殖户比过去更加理性;二是设施化、可控化养殖是未来的方向;三是养殖模式、养殖品类发生变化,特别是草虾、罗虾的混养比例随着种苗的进步也会逐渐地提高。
FAM:您对种苗行业、对虾养殖业分别有什么建议?
王昌翰:对种苗行业来讲,苗企赚快钱的时代过去了,未来的苗企业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决心,走专业化之路,具备专业化的团队、管理以及系统配套,离开了这几点,种苗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很困难。
对养殖业而言,第一还是希望大家理性养殖,在放养时间、放养品类、放养密度、生长速度等性状的选择上,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条件和系统配套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规划,不要盲目跟风。第二还是要回归到以虾为本,根据对虾的生长、生态、生理特性,提供更加稳定的养殖生长环境,朝可控化发展;第三点就是考虑适度的轮养和混养,比如草虾和南美白对虾的混养、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的混养等。
海壹十年
FAM:您如何评价海壹这十年?
王昌翰:2006-2011年属于海壹的奠基阶段,年均销售种苗约8亿尾,主要探索南美白对虾培育的规律,探索准生态育苗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点。
2012-2016年属于起步阶段,年均销售种苗46亿尾,主要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5A虾苗”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构建了完善的种苗生产包括先进的水处理系统、饵料生物培养系统等的“6大生产技术体系”。至2016年,海壹种苗在海南、华南、华东和华北已拥有20家育苗机构。
这十年,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每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关键的抉择,比如在生产或销售环节出现异常的情况下,能不能在外部购买幼体,可不可以在外部购买小苗或对外加工生产等这些事情,我们内部也有过不同的声音,但最终还是被我否决了。至今我们还是坚持了初心,坚持每一尾幼体、每一尾虾苗都是自己生产,坚持只做优质的一代苗,这三个基本点对我们非常重要,已成为我们发展过程中铁定的原则,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逾越。另外,海壹在这十年里不是以经营效益为导向,而是以专业的技术、专业的管理所带来品质的提升作为发展方向,综合这些方面,海壹才取得了目前的成绩,也因应了因果和逻辑吧。
FAM:接下来的十年,您对海壹的规模、行业中扮演的角色、业务定位等方面,是否有比较具体的规划或憧憬?
王昌翰:未来10年里,海壹种苗将着力发展大型专业化育苗基地、适度布局标粗场,通过自主发展和国际间的合作,实现涵盖选育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斑节对虾等品种的全国性战略布局。
其中,2017-2021年为海壹的开拓阶段,计划年均销售种苗90亿尾,主要培养技术团队与管理团队,构建种苗公司先进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育苗的流程化、专业化;在产品上,完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的发展。2022年以后实现高速发展,至2026年实现年销量280亿尾,其中南美白对虾200亿尾、罗氏沼虾50亿尾、斑节对虾30亿尾,下一个十年海壹将努力打造成“育、繁、推一体化”的专业化、国际化的集团企业。
FAM:您曾说5年内海壹种苗争取做行业的领头羊,摆在海壹面前的机会以及挑战分别有哪些?
王昌翰:机会主要来自市场对优质一代苗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而海壹经过十年的沉淀,无论在技术、团队和管理上,都已在行业中具备了相对优势,再者我们在全国的布局已经逐步完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养殖理念先进、养殖成功率比较高的客户群体。
挑战更多是来自自身,对海壹而言,一方面是环境变化导致育苗困难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上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给海壹带来的发展规模、节奏以及管理上的挑战。
自201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每年的产能都有所增长,但年年供应都很紧张,并非我们不想快速上量,只是要确保品质,在我们的技术、团队和管理还不能完全支撑我们的规模时,我们宁可牺牲速度和规模。
FAM:从上半年来看,海壹有些什么亮点?下半年的计划?
王昌翰:上半年我们全面提高了虾苗质量的检测标准,在原有的24项检测基础上,增加了微孢子虫、哈维氏弧菌的检测,不合格的虾苗坚决排掉,使得海壹虾苗的质量较往年又上了一个台阶,就目前全国整体的养殖效果反馈来看,还是令人欣慰的。基于此,下半年我们会更加坚定地以质量为导向,不追求数量。
个人十年
FAM:您能否谈谈这十年来,是怎么让自己从一个圈外人变成种苗行家,对种苗的理解这么深?
王昌翰:首先,我不懂种苗生产流程中的具体技术,种苗行家这个说法有些过奖。其次,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从事过饲料、种苗、加工、检测、养殖示范等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其中最坚持的就是种苗,从未间断过。同时,我对国内外种源、育苗以及市场等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察、学习、交流和思考,也许正是这种投入和坚持,才形成了今天我个人对种苗的了解和认知,不能说深刻,只能说见仁见智吧。最后,我非常希望能借此机会感谢我们的同行以及养殖界的朋友,你们开放的心态和毫不保留的分享,让我获益良多,万分感激!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纸媒传递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