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石斑鱼养殖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仅海南岛年可出成鱼量超过十万吨。随着养殖面积的激增和单位面积放养量的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近几年石斑鱼养殖病害的风险大大增加,给石斑鱼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中以石斑鱼病毒性疾病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对产业的影响最大。石斑鱼的病毒病病害最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神经坏死病毒病, 另一种病毒病是虹彩病毒病。本文针对石斑鱼的虹彩病毒的相关知识做一简要介绍,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病原
虹彩病毒(Iridoviridae)的命名来自希腊彩虹女神Iris的名字,这是由于重度感染的昆虫幼虫与离心后的病毒块呈现蓝、绿色的虹光而得名。目前虹彩病毒分为5个属,其中危害石斑鱼的有淋巴囊肿病毒属、肿大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和蛙病毒属(代表种为流行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EHNV和真鲷虹彩病毒RSIV)。
2、症状
感染淋巴囊肿病毒属的病鱼摄食情况不佳、生长缓慢,最明显的病灶出现在体表的头、躯干、尾和鳍部、甚至眼球,会有水泡样的病灶,有时候也会在肌肉、腹膜、肝脏、性腺、肠壁等内脏器官中发现肥大细胞。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抑制了结缔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造成个体细胞肥大化的结果。淋巴囊肿病很少伴随高死亡的发生,且一般可以自行痊愈,但是因为体表病灶会造成产品卖相不佳影响销售。
图1:体表有胞囊,有白色脓状液体的青斑,图片来自网络
感染细胞肿大病毒属虹彩病毒的病鱼,其外观临床症状一般包括:体表无明显损伤,嗜睡,游泳异常;贫血症状明显,血液稀薄、色淡,凝固性差,鳃外观呈暗灰色;肾脏失血,呈灰白色等。病鱼的脾、肾等病毒靶器官内出现大量嗜碱性的、细胞质匀质化的的肿大细胞,这是该类病毒重要的感染特征之一,也是该类病毒被命名为“细胞肿大虹彩病毒”的原因。这些肿大细胞内含嗜碱性的包涵体和固缩的细胞核。
图2:脾脏肿大的青斑,图片来自网络
感染蛙虹彩病毒属的病鱼活力不佳、食欲不振、体色变黑、出现鳃盖张开等呼吸状态,鳃部贫血或呈点状出血的现象,内部解剖观察发现脾脏肿大,肝脏和造血组织出现严重的坏死病灶,病鱼感染组织如脾、肾、心脏或鳃可以观察到肥大细胞,细胞变大变圆且核偏于一边。鳃丝压片检查发现血管内充满了肥大细胞。死亡率高,疾病爆发7-10天内死亡率高达60-100%。
图3:鳃丝压片,可见鳃丝中充斥大量的肥大细胞,图片来自网络
石斑鱼虹彩病毒病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感染,病毒对鱼体上皮组织和内皮组织亲嗜性较强,对脾脏、肾脏等鱼类造血器官和组织的破坏尤为严重,从而导致病鱼贫血、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3、诊断方法
PCR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优点,是检测虹彩病毒等病毒性疾病的可靠的技术手段。但是石斑鱼常常可以带毒而生存,往往死亡的病例并不是由于虹彩病毒发病导致的。此外,受到PCR技术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和对设备要求的专业性限制,PCR技术并不适用于我国石斑鱼养殖的国情。南海渔医徐力文认为,养殖场内发现发病鱼摄食不佳,趴底活力差,鳃呈紫红出血状或贫血发白,脾脏肿大3-10倍以上症状。进一步通过印片或切片染色有明显的肥大细胞、鳃压片可见鳃丝凌乱,有贫血或充血症状,并可见鳃丝微血管中的肿大细胞,加上脾脏肿大明显,基本可以确定虹彩病毒是主要致死病因。
4、传播与防治
通常认为虹彩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水平途径在水体、饵料和与鱼体间进行传播和感染,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病毒能以潜伏的形式存在于病鱼体内进行垂直传播,并且已经证实虹彩病毒可以感染多种海水鱼类,且病毒会在不同鱼种间进行交互传播,这对于石斑鱼甚至海水养殖产业的威胁不容置疑。对于石斑鱼虹彩病毒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病毒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是关键,加强养殖的科学管理,建立种苗检疫体系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1)引进无病毒种苗。在引进种苗前,对亲鱼、受精卵、各阶段的种苗可运用高灵敏高精确的PCR检测技术进行筛查检测,确保种苗不带毒;
(2)落实养殖场的防疫监测制度,严格彻底执行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检测;
(3)对养殖用水进行严格检查并消毒,谨防外部环境中病毒粒子通过养殖用水感染养殖鱼类;
(4)因为虹彩病毒可以感染多种海水鱼类,且病毒会在不同鱼种间进行交互传播,因此,石斑鱼养成阶段不用或减少使用冰鲜杂鱼,使用高品质的石斑鱼饲料可以完全杜绝虹彩病毒通过饵料传播的风险;
(5)使用冰鲜或者活饵料要注意加强对饵料进行严格的消毒,可外用聚维酮碘溶液对饲料消毒,病毒流行季节定期内服盐酸马啉胍等抗病毒药物,可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6)推动石斑鱼养殖场的HACCP(危害分析控制点)制度,强化养殖者的自主防疫观念;
(7)疫苗预防接种。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纸媒传递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