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泥鳅养殖可算是跌入低谷了,相比于去年,泥鳅养殖面积大大缩水,很多塘口废弃或改养鱼虾塘。本文将从现有的养殖模式以及品种和主要病害问题与大家做分析,为2016的泥鳅养殖提供借鉴。
一、养殖概况
全国市场目前主养品种:本地黄鳅、青鳅,台湾鳅,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及华北部分地区。
二、2015本地鳅养殖概况(江苏连云港为例)
三、销售渠道对比
四、泥鳅养殖最大问题
1、投入大
A、苗种泥鳅苗价格有所提高。苗种质量不能保障,病苗,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安徽苗,身发黄斑点多,雄鳅光吃不长。
B、饲料泥鳅饲料价格这两年长势居高,提价频繁(2014~2015年就有4次提价),成本加大。饵料系数一直居高不下(平均3.5左右)。
2、死亡多
(1)“一点红”病的爆发,造成大量的死亡,特别是东北苗或一些价格低廉的病苗,刚放就出现大面积死亡,这种损失较重。该病主要在东北鱼苗常见,易传染。
(2)“车轮虫,指环虫”杀不尽,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加倍使用……一次次的加倍使用,造成鱼不可逆转的机体损伤造成鱼不长,严重死亡。
3、产量低、价格低
苗和病害损失严重,直接影响泥鳅产量,小规格舍不得出口,大规格卖不出价,而成本年年上涨,鱼价又上不去,养殖户都在待价而出,导致泥鳅养殖一直要死不活的。
4、模式单一,不科学
泥鳅养殖一直延续以前的暂养池为主,塘口小,水位低,高密度养殖(在泥鳅养殖初期8~9元/斤的苗暂养2~3个月以后16~18元/斤卖出,亩净利润3~5万,所以一般亩放养在1000~1500斤/亩)。这种暂养模式已经完全落后于现有的市场现状,现代化养殖追求的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进行精养,混养以及工厂化养殖,将效益最大化。
五、2016年养殖预测与思路
泥鳅这3年的变化,有顶峰到低谷,让养殖户尝尽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2016年,泥鳅的行情将会有所增长,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原因有三:
1)今年下半年对外出口已开始恢复,明年这方面应没有问题。
2)全国泥鳅养殖的兴起,虽占了有利地理位置,但也带动了很多城市消费,泥鳅不再局限于几个火锅城,消费会带动市场供求。
3)养殖户的年龄趋向于年轻一代,新的理念和技术的推广,会养出绿色健康的水产品。
养殖思路简析
1)模式的改变
a,池塘修改成虾塘大小,一般5亩为宜,1.5m水深,四周和底部铺网,防止泥鳅钻泥。
b,亩放养在500斤,规格3cm以上即可,雌鳅多,雄鳅少为好。
c,可套养鲤鱼,花鲢(亩放养量各不超100尾为宜)
2)苗种的选择
苗种的选择是多样性的,但建议在买苗前可进行常规的检查:
a、肉眼观察:体表是否有破损,出血、破皮的现象;尾扇是否整齐、破损与发白迹象;眼是否发红或外凸,鱼嘴是否有发红或发白的现象;体表粘液是否有脱落现象。
b、镜检观察:买苗前可选取几条到专业经销店检查,主要检查鳃是否有寄生虫、鳃出血现象或者鳃粘液增多等,肠道,肝脏等情况,也可让专业人员对泥鳅苗观察下确认苗的好坏。
c、问清苗种的来源,各地区苗种个体不一样。比如河南苗“ 圆润暗黄色,”安徽苗“黄色较亮,身上有黑色斑点”等,自己不会辨别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
3)病害的防治
泥鳅的病害防治主要在几个阶段:
1、越冬后开春时节(4~5月)
2、吃食高峰期(6~9月)
3、越冬前的准备和预防(10~11月中旬)
4、越冬期间(11月下旬~3月)
六、总结
泥鳅的养殖成败不是一朝一夕的,存在的问题何其多,以上的养殖模式改变和放养模式都是依据14~15年部分虾塘试验性的养殖,但养殖都混有对虾,数据不算精准。这种模式对农户会有所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泥鳅特种养殖,通过实践交流学习让我们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户服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