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口标准化鱼塘,次第相接,集中连片,占地面积竟达5600多亩!鱼塘四周砌有护坡砖,塘内装有增氧机,塘边设有自动投饵机……昨天上午,记者一走进我市最大的渔场——安徽合肥东县长临渔场,尽收眼底的是一幅闪亮的水中田园景色,令人击节惊叹。
3000农户家门口“发水财”
渔场之内有人家。年近花甲的张亨荣住的是一幢两层小楼,楼前楼后均是鱼塘。楼顶上有“太阳能”,楼后边有沼气池。见到张老伯时,他正带着6岁的小孙子在屋子里拾掇家务。灶间喷出蓝色的沼气火焰,铁锅内正焖着两条香味袭人的鲫鱼。
“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我们老两口趁手脚还活络,就承包了20亩鱼塘。一年下来,也能攒上两三万块,日子过得还算滋润。”老伯告诉记者,养鱼技术、鱼苗选择、饲料购买、病害防治以及市场销售,全都由渔场负责,他除了日常管理“什么神不用烦”,“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模式真好,让我们在家门口都能发财!现在像我这样的,渔场周边共有3000多户哩。”
精养鱼塘与联合国有“缘”
该渔场在1987年立项建设,1990年全面投产。现有标准化精养水面3500亩。据渔场副场长李家政介绍,该项目曾是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合办的代号为2814的综合养鱼项目。援建点有肥东和肥西2个点,每处占地面积5000亩。当时主要是为了解决合肥市民吃鱼难问题。合肥市政府还曾于1989年8月制定了《关于加强2814水产项目区渔业管理的通告》,对该项目实行特别保护。如,在渔场区范围内禁止垂钓、放牧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保护渔业生产发展、丰富市场、平抑物价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1998年,随着我市渔业的发展,该项目已与其他水产项目同等保护,原通告才失效。
从“食有鱼”到“食优鱼”
长临渔场建场之初,每亩产鱼量只有200公斤左右,除了特供外,每年的上市量只有20万公斤,但就这样也还占了当时合肥鱼类市场份额的一半。“只要我们渔场两天不卖鱼,合肥市场上的鱼价肯定就会涨。”李家政回忆,“那会儿外地来合肥卖鱼的很少,鲫鱼能卖到六七块钱一斤,最高时每斤可卖到十多块钱。就这样逢年过节还要凭票才能买到。”据介绍,现在该渔场平均亩产量已达1000公斤左右,年上市量近300万公斤;夏秋季,还能占到合肥水产品市场的二三成。
目睹20年“合肥第一渔场”的变迁,老场长王家忠的印记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先是要保证市民“食有鱼”,接着是要让群众“食鲜鱼”,再接着就是要让消费者“食活鱼”,及至现今,则已进入“食优鱼”时代了。
据了解,“长临河”牌商标已被评为合肥市著名水产品商标。长临渔场产的草鱼、鲫鱼、鳜鱼已获得省农委和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6年,该渔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标准化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及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单位。(摘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