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中国的传统中,被视为极其重要的一环,少到一亩三分地,多则倾国财富,从一个小手艺,到一个产业的延续,都需要有接棒者。在今天,这种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心中。
而在这当中,最大的变量在于人。在岁月的洪流中,往往因为某些因素,断了延续。现在,这个问题也摆到了水产行业人士的面前,尤其是一线的养殖。
2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风潮过后,有一群人,为了养家糊口,提升收入,毅然投入水产。有的为了温饱,倾尽全之力,一家子全扑腾在那口鱼塘里,有的人离乡背井,远离家人,年纪轻轻就驼了背弯了腰,落下病根,更甚者,为了这几条鱼几条虾,魂断他乡。
海南的投料机事故让那曾经在那片水域中打拼的人,永远地留下。还有因为债务缠身,不堪重负,选择了最决然地逃避的人们。
“我二女儿是从水里捡回来的!”一位从事海水网箱养殖的老板,无意间谈及过往的辛酸,以及女儿的死里逃生,禁不住老泪纵横。这些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时代的无奈。
如此辛苦,若遇到行情低迷,一年的辛苦投入付诸流水,还有可能搭上多年的辛苦积蓄。不对等的付出与回报,这一行业被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代的进步,给了年轻的一代更多的选择,而水产养殖业的利润逐年下降,让他们对这一辛苦的谋生手段不再稀罕。如果不是被逼无奈,很少人愿意去接这个棒子。还能够在这一行业中看到父子档,算是一件稀罕事。
“等到我们这一批人离开,就没有人愿意养鱼捕鱼了。”这是一个鱼农的感慨。
目前还在从事着一线养殖的养殖户,年龄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当这一批人渐渐老去,谁来接下这个担子?
不少人对这一问题不以为然,“种植业都能够机械化,养殖也自然也有人工智能化的一天,现在,发达国家几个人管理上千亩养殖场的并不少见。”也有人说,“室内工厂化养殖,公司经营模式必将成为主流,不愁没人养。”
前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更需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能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有合理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借助资源和资本对养殖从业者进行肆无忌惮的剥削。 我们只有让处于链条最底端的养殖户看到希望,水产业才有明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纸媒传递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