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8月20日,雨后温度骤降,十分凉爽。对吴生祥来说,这样的天气正是最忙碌的时候。“今天气温只有20多摄氏度,不冷不热,刚好可以把孵出来泥鳅苗放塘。”按他的计划,3天内要把60万尾泥鳅苗投放到塘里。
致富节目让他找到商机
今年45岁的吴生祥是郭家镇团包村2组人,从2006年开始,他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天晚上固定看央视7套的《致富经》节目。
“这个节目介绍的都是普通老百姓通过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事,对我这个20多年都在种庄稼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富的‘路标’。”吴生祥说,通过看节目,他也学到不少农技知识。
长时间的“坚守”,让吴生祥找到了致富的“金点子”,“那是2013年的一期节目,介绍的是有个人养殖泥鳅成功了,听到他说投入不大,效益也不错,我就留心了。”
在对泥鳅市场做了一番调查后,吴生祥开始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好项目。“泥鳅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号称是‘水中人参’,对身体虚弱的人有滋补强身的功效,但现在养殖的不多,市场上泥鳅供应量也很小,相对来说竞争不大,做好了完全是个好项目。”
说干就干,2013年底,吴生祥专门跑到四川内江,订了10多万元的泥鳅苗,又在村里承包了3口塘,开始了泥鳅养殖。
现场试吃打开市场
2014年3月,吴生祥养殖的泥鳅迎来首次上市。看着一条条长势良好的泥鳅,他却一点笑不起来。
“卖不出去,大家根本就不认可。”原来,吴生祥养的泥鳅虽好,但市场上有不少泥鳅、黄鳝使用“激素养殖”的流言,所以当他信心满满地在水产市场或酒店推销时,都被拒绝了。
怎么办?看着捕捞上来的泥鳅无法进入市场,吴生祥愁得几天都睡不着。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接下来外出推销时,他都会带上一套炊具。
“大家不是担心吃起来不安全吗,那我现场把带来的做来吃,总不会担心了吧。”看了吴生祥的“现场秀”后,不少经销商和酒店都下了订单。一位来自重庆的经销商还表示,以后吴生祥塘里的泥鳅他全包了,但有个条件,就是量一定要跟上。
发展养殖户保障供货
打开市场后,吴生祥却又遭遇另外的“困境”。“我没想到泥鳅的繁殖存活率这么低。”为了降低成本和避免运输给泥鳅带来死亡,2014年下半年,吴生祥开始实行泥鳅自繁,但泥鳅苗存活率只在25%左右,无论怎么做都上不去。
这一发现让吴生祥再次陷入被动,“好不容易打开了市场,供货又跟不上了。如果买泥鳅苗养殖,风险和成本压力太大,根本不现实。”
吴生祥一个本家侄儿知道后,送给他一个“良方”——发动其他人一起养殖。
“从现在看,短期不可能提高种苗的存活率,但可以扩大养殖面积来保证量的供给。而我这个年龄和精力,管理现在这25亩水塘就行了,多了增加风险不说,泥鳅的长势也不会好,这与我‘做大不如做精’理念违背。如果还有人也来养泥鳅,情况就不同了,可以在管理上实现控制,保证泥鳅的个体品质不受影响。”在吴生祥的技术支持下,当地有3户人也做起了泥鳅养殖,现在养殖面积已经40亩以上。而根据他和这些养殖户的计算,正常情况下两年就可以拿回投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