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东湖的子湖——官桥湖发生大面积“翻塘”,死鱼近3万公斤。1998年以来,官桥湖几乎年年死鱼。原因何在?近日,记者对此进行探访——
7月11日上午至12日下午,30多个小时内,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组织200多人、20条船只、8台垃圾车,终于将铺在湖面上近3万公斤死鱼全部清运干净。
死鱼不代表东湖水质恶化
“此次死鱼事件不能改变东湖整体水质改善的大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显示,东湖去年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及其他污染指标均明显好转,由重度富营养化转为中度富营养化,总体水质达到Ⅴ类标准,这是自1990年跌为劣Ⅴ类水质后,首次重回Ⅴ类水体。
东湖湖面33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
位于卓刀泉北路的官桥湖面积2000亩,约1.3平方公里,只占整个东湖总面积的4%。
官桥湖历史上就是一个养殖湖泊。缺乏土地资源的风光村村民“以湖为生”,长年从事水产养殖。
近年来,由于周边开发迅速,众多单位的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现在仍有20个排污口,每天排放4万余吨各类生活污水。官桥湖的水质因此不断下降,目前为劣Ⅴ类水体,是东湖中水质最差的区域。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东湖的13个子湖中,郭郑湖、汤菱湖的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有的子湖还达到Ⅲ类标准,水果湖、鹰窝湖等多数子湖为Ⅴ类水体,只有官桥湖等少数区域为劣Ⅴ类水体。
盲目过量养殖是首祸
1985年以来,东湖未出现大面积水华。中科院水生所刘建康院士多年研究,在东湖水域截污、清淤未完成之前,适量放养鲢、鳙鱼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水华的方法。
在劣Ⅴ类水体中养鱼,可以防水华,同时也容易引发死鱼事件,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必须科学养殖,自然放养,控制养殖密度和养殖方式。
官桥湖“死鱼事件”后,政府组织科研、水务、渔业、环保等部门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分析原因。
“养殖过密是死鱼的祸首,其次是气候突变、水质污染等原因”,专家们一致认为。
目前该水域主要养殖了鲢鱼和鳙鱼,密度相当大,湖体中的溶氧量处于“满负荷”,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就会引发死鱼。
此次死鱼多是2—5斤的成鱼,是前年投入的鱼苗。水质分析发现,水体含磷量超标16倍,养殖者很可能投放了大量的饲料,加剧了水体污染和氧气消耗量。
死鱼前两天,我市气候变化异常,时而雷电交加,时而艳阳高照,气温和气压大幅波动,引发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异常变化。特别在夜间,随着气压降低,溶解氧含量剧减。
据统计,东湖死鱼多发生在每年的4月—7月,春夏之交时,沉积在水底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受高温影响,浮上水面,与鱼“争夺”氧气。
多因素相加,大量成鱼因缺氧窒息而死,渔民俗称“翻塘”。
三大举措杜绝重蹈覆辙
目前风光村500余村民或养鱼、或在湖上开游船、或在湖边开餐馆,仍然“以湖为生”。
近几年来,有关部门每年拨付上百万元专项补助,要求村民不再从事养殖业,只保留少量鲢鱼和鳙鱼,让湖泊休养生息。但由于种种原因,村民仍然在湖里进行养殖生产。
切实解决村民生计,让渔民“转岗”是当务之急。
据了解,风光村的改造已列入有关部门的计划,一方面引导产业调整,由养殖业向高标准的旅游配套服务业发展,一方面按照“城中村”改造,对官桥湖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让村民不再依赖养鱼。
提倡科学养殖,可以有效地避免死鱼。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将按照中科院水生所的技术方案,调整放养鱼种和密度,严格控制放养总量、批量和捕鱼量。加强平时的监管和服务,特别是在死鱼高发期,一旦发现鱼儿“浮头”(表示缺氧),就要采取曝气、投石灰等应急措施,增加氧气量。这些工作将在整个东湖全面铺开。
加速截污启动治污,从根本上破解死鱼问题。据悉,投资4200万元的官桥湖截污工程已于7月9日启动,预计年内完工。截污后,有关部门将着手实施对湖内现有污染物的治理,提升湖水水质,重修水生态,从而彻底消除死鱼现象。
南方渔网编辑:张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