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不断优化,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和贸易量不断增长,在世界人口动物蛋白摄入量中有16.6%来自水产品,所有蛋白质摄入量中来自水产品的比重占到6.5%(FAO,2012)。分析世界水产品流通、消费和贸易发展对促进我国水产品流通、消费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水产品及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
水产品是保证均衡营养和良好健康状况所需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极宝贵来源。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人们对谷物和块茎类食物的消费逐渐减少,而对动物产品包括水产品的消费不断提高。
世界水产品流通、消费现状
人口增长、地域差距、消费偏好、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自然条件、人文传统、食物价格、供应结构等因素均对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受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水产品的流通、消费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增速超过人口增长率
随着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和销售渠道不断完善,全球食用水产品供应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幅增加,1961年~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2%,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1.7%的增长水平。世界人均食用水产品供应量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9.9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8.4千克,增长46.2%。2010年全球水产品产量约1.48亿吨,其中约1.28亿吨供人类食用。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水产品消费差异明显
虽然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区域和经济体的人均消费量仍存在显著差异。以2009年人类食用水产品消费为例,非洲的消费量最低,消费共约910万吨,人均9.1千克。亚洲的消费量为8540万吨,占总消费量2/3,人均20.7千克,其中4280万吨在中国以外地区消费(人均15.4千克)。虽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已出现稳定上升,分别从1961年的5.2千克和4.9千克上升至2009年的17.0千克和10.1千克,但这仍大大低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差异反映了水产品和其他食品的可获得性的不同水平,包括在邻近水域对渔业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若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食物传统、口味、需求、收入水平、季节、价格、卫生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设施。
虽然水产品消费总体增长强劲,但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水产品消费总量和人均增长速度均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过去二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刚果、南非、加蓬、马拉维和利比里亚以及日本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停滞或下降,而东亚、东南亚和北非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分别从1961年的10.6千克、12.8千克和2.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5千克、32.0千克和10.6千克。
3.中国对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大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原因是其水产品产量特别是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中国在世界水产品产量中的份额从1961年的7%增加到2010年的35%。由于国内收入增长,水产品种日趋多样化,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已达到31.9千克,1990年~2009年间年均增长6%。如不包括中国,则2009年世界其余地区的年人均水产品供应量约为15.4千克。在国内收入增加、产量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水产品消费类型逐渐多样化,原来一些出口品种也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水产品进口量也增长迅速。
4.水产品流通形式受经济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活体、新鲜和冷藏是食用水产品的最主要流通方式
由于水产品很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捕捞、采购、运输、加工和包装,因此水产品通常以活体、新鲜、冷藏、冻冻、热处理、发酵、干制、熏制、盐腌、腌渍、蒸煮、油炸、冷干、碎肉、肉粉或罐制,或通过两个或更多类型组合的方式进行流通、销售。2010年世界食用水产品中,最重要的产品类型是活体、新鲜或冷藏,占46.9%,其次是冷冻,占29.3%,制作或保存和腌制的比例分别为14.0%和9.8%。水产品流通、销售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基础设施及加工设施不足,特别是缺乏卫生的上岸中心、电力供应、饮用水、路、冰、制冰场、冷库和冷冻运输等条件,加上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在上岸后或捕捞后不久仍主要以鲜活形式销售,2010年在食用水产品中,发展中国家水产品鲜销比例占到56.0%。而在发达国家,食用水产品则大多数以冷冻、经处理或加工的方式销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展中国家冷冻水产品的比例已出现增长,在食用水产晶总量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8.9%上升至2010年的24.1%,经处理或加工的水产品比例也有所增长,已从2000年的7.8%增长至11.0%(FAO,2012)。
水产品流通、消费方式因大陆、区域、国家甚至一国内的不同地区而有显著变化。其中,拉丁美洲国家鱼粉生产比例最高,2010年占总量的44%;在欧洲和北美洲,冷冻和罐装产品占食用鱼的2/3;非洲腌制鱼的比例为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非洲和亚洲,水产品鲜销比例很高,活鱼在亚洲(主要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小市场(主要是亚洲的移民社区)受到欢迎。随着技术开发、需求增加,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处理、运输、分销、展示、存储设施支持活鱼销售。新的技术设备,包括专门的水箱、容器,以及装备有氧气设施的卡车和其他运输工具使活鱼在运输、存放及展示期间能够存活。然而,销售和运输活鱼有严格的卫生规定和质量标准。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活鱼交易没有被正式规范,但欧盟等市场却对运输活鱼有相关规定,特别是有关运输期间动物福利的要求十分严格。
世界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30年中,全世界供食用的水产养殖产量己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淡水鱼类(2010年占56.4%)。鲢、草鱼、鲤、鳙和鲫等品种均位于世界淡水鱼产量的前十位中,其流通、消费形势对世界淡水鱼流通、消费有着显著影响。
1.鲢的流通与消费
中国是养殖鲢鱼最大的生产国,印度、孟加拉国也是鲢的主要生产国,伊朗、巴基斯坦、古巴和俄罗斯等国也有一定的鲢产量。2011年世界鲢产量首次超过草鱼成为居全球首位的淡水鱼品种,占淡水鱼产量的11.83%。1991年~2011年,鲢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61%。在多数生产国,养殖鲢鱼以活鱼或鲜鱼方式消费,装有水的卡车和船是基本的运输工具。目前没有多少关于鲢鱼的国际贸易信息。在中国市场上,鲢鱼的价格相对较低。鲢鱼属于中国和东西伯利亚的本地鱼类,近几十年,鲢鱼被广泛引入到欧洲和以色列水域以控制水藻并作为人的食物来源。世界鲢鱼养殖产量在过去二十年中稳定增长,由于不需要提供辅助配合饲料,它的生产成本低于大多数其他养殖种类,预计未来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其低廉的价格将使多数普通人都有能力消费。
2.草鱼流通与消费
草鱼是中国特产的淡水鱼类,2011年占全球淡水鱼产量的10.17%,是目前产量居第2位的淡水鱼类。1991年~2011年的20年间,全球草鱼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54%。在主要生产国中国,草鱼以新鲜形式消费,大部分产量以新鲜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产量基本在当地被消费,但广东、江西等省份的一些草鱼也销往香港和澳门,是供港澳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和鲢鱼一样,目前,中国国内没有草鱼出口量的详细数据。相对其他鱼类,草鱼是低价格的常规消费鱼类,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都可以承受。
中国人喜好吃整鱼,但随着核心家庭比重的增大(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目前多为3口之家),整条草鱼(通常2斤左右)对小型中国家庭一餐消费来说有点大,因此,餐饮消费较多。由于其生长快、大规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取决于它对饲料蛋白要求低,可投喂水草、陆草及加工谷物和榨植物油的副产品的食性),草鱼养殖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很有潜力,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理想养殖种类。而且,草鱼养殖可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草鱼是肌间刺较少的大型鱼类,可被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接受,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3.鲤的流通与消费
鲤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3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鲤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8.44%,1991年~2011年,鲤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49%。鲤的主要生产区域为亚洲和欧洲。FAO的统计数据表明,鲤产量可能已经接近极限,但鲤在传统生产区将继续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大部分鲤鱼都在当地消费。欧洲曾进行的几项鲤鱼加工试验显示,市场对活鱼或刚加工好的鲤鱼有需求,但加工使鲤鱼价格提高到缺乏竞争力的水平,因此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对加工鲤鱼产品的需求不会有明显增长。此外,近些年欧洲鲤鱼生产目标已经逐步从食用消费转向了投放进天然水体和水库用来钓鱼的饵料鱼或是更注重鱼类的涵养生态的功能。
4.鳙的流通与消费
鳙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5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鳙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5.97%。1991年~2011年,鳙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93%。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传统上,鳙鱼在中国以及大多生产国以鲜销为主,大部分鳙鱼以新鲜的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中国的鳙鱼产量基本在当地消费,但广东的一些产量销往香港和澳门。过去,鳙鱼是低价格商品,近年来,在餐饮业的带动下,鳙鱼的价格有所上涨,但一般中低收入阶层均可承受。
5.鲫的流通与消费
鲫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6位的品种,2011年产量占世界淡水鱼产量的5.08%。1991年~2011年,世界鲫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11%,大于同期养殖鲢、草、鲤和鳙的增长率,也高于罗非鱼的增长率(10.19%),产量增加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由于相对小的尺寸和大量的肌间刺,许多国家的消费者较少接受鲫鱼,其产量在其他国家的增长非常缓慢。中国台湾省是另一个主要生产地区,年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维持在3000吨/年之上,但90年代后产量逐渐下降,近几年保持在1000吨以下的水平。中国台湾省等地产量的下降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紧密相关。尽管鲫鱼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但鲫鱼的大量肌间刺越来越难以被当代消费者接受。
目前在中国多数地区,鲫鱼仍是首选养殖鱼类。目前,鲫鱼基本上是当地消费,几乎所有养殖产量都以鲜活方式上市,加工仅限于少量的晒干或盐渍产品。鲫鱼价格适中,中低收入人群都有能力消费。近些年,基因改良方面的进展大大提高了鲫鱼的生长率,使鲫鱼更具竞争性并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因此,中国产量进一步增加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在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在中国以外的区域产量不太可能快速增加,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水产品是世界上进入贸易比例最高的农产品,按价值计算约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和货物贸易总额的1%。作为食物的提供者、就业的创造者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者,贸易在水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趋势
1976年~2011年期间,世界水产品贸易额显著增长,从80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与产量波动相关联,世界水产品出口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渔业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年均增长率仅1.2%。80年代以后,各国对开发新资源的不懈努力及对养殖业的充分重视,使世界渔业维持了年均3.4%的增长速度。到8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世界水产品产量首次实现了1亿吨。受养殖水产品发展的推动,水产品贸易在80年代后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1986年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环比增长32.78%的历史最高水平。进入90年代后,世界渔业增长放缓,捕捞业呈涨跌互现的不稳定状态,渔业增产主要依靠养殖生产,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46.36%。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量、额双双下滑,环比分别下降7.56%和3.86%,但之后又迅速恢复。2009年由于主要市场总体经济收缩影响消费者信心的结果,与2008年相比贸易值下降6%。2010年,水产品贸易强劲反弹,达到约1090亿美元。2011年,尽管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不稳定,但发展中国家价格上涨和强劲需求推动着贸易量和贸易值达到最高水平,出口值超过1250亿美元(FAO,2012)。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和脆弱性,主要水产品贸易市场也出现了低迷。
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状况
由于消费习惯不同,鲤科鱼类一直以来是主产国本地消费的品种,贸易比例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亚洲移民数量的增加,鲤科鱼类消费也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不过,活鱼消费的特性也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贸易。
1.鲤科鱼类贸易集中度高,欧亚国家为主要消费国,中国为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中国香港为最大进口地区
欧亚国家是鲤科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家,近几年,非洲的个别国家如民主刚果等也开始有少量进口。在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统计中,大宗淡水鱼品种以鲤鱼贸易为主,但由于2012年HS编码调整,新的贸易统计仅能反映出鲤科鱼类整体的贸易情况,而没有各鱼种的具体信息。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2年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市场集中度为96.95%,进口市场集中度为91.28%,贸易集中程度非常高。在出口市场中,中国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额位居第一,2012年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32247.93吨和9971.79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56.31%和67.84%。中国的鲤科鱼类主要以活鱼形式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地区,中国香港是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进口市场,2012年进口量、进口额分别为26326.80吨和6439.97万美元,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量和总额的61.68%和62.19%。捷克是世界第二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主要出口鲤鱼,其所产的鲤鱼驰名欧洲。捷克人认为鲤鱼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大多数人家至今保持着圣诞节晚餐吃鲤鱼的习俗,为此,捷克大多数养鱼场早在10月就开始捕捞,然后把鲤鱼放到清水池塘放养,以便在上市前两个月里去掉鱼的土腥味。捷克鲤鱼主要出口到德国、波兰、斯洛伐克、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2012年捷克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9973.03吨和2527.61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17.42%和17.20%。
2.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先扬后抑,以活鱼形式为主
根据FAO统计,世界鲤科鱼类的出口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变化,其中,1976年~1990年出口量波动较小,基本在2000吨以下水平。1991年以后,随着养殖产量的增长,鲤科鱼类贸易量也逐渐大幅上升,2006年达到2.4万吨,之后又再度出现回落。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的贸易结构看,消费者对鲤科鱼类以鲜活消费为主,所以活鱼是目前鲤科鱼类出口的主要形式,占2012年世界鲤鱼出口量的80%,鲜、冷鲤鱼和冻鲤鱼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占14%和6%。
3.出口平均价格总体高于进口,进出口价格走势趋同,新世纪以来价格上升趋势明显
据贸易数据测算,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单价(以鲤鱼为例)在1.3美元~3.2美元/千克,进口单价在1.3美元~2.3美元/千克,出口价格水平高于进口,进出口价格走势趋同。新世纪以来,世界鲤科鱼类出口价格上升趋势明显,2007年以后出口单价基本在2美元/千克以上。与其他鱼类产品相比,鲤科鱼类的价格相对低廉,能为中低收入阶层接受。但由于鲤科鱼类肌间刺较多,很多国家的消费者不习惯,所以短期内鲤科鱼类贸易量大幅上升的可能性较低。
据FAO预计,在下一个十年,随着养殖水产品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加大,养殖水产品的价格波动可能对整个产业价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价格波动幅度。但鲤科鱼类贸易量占世界水产品贸易量的比重一直较低,一般在0.05%左右,最高的年份2006年也仅达到0.08%。受消费习惯的限制,未来鲤科鱼类也不太可能成为影响世界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品种,其价格变化影响整个水产业价格变化和出口价格变化的可能性也不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