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牡蛎:又名生蚝,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呈卵圆型,有两面壳,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味鲜美,红烧清蒸都可,壳烧成灰可入药。
很多80后通过作家莫泊桑的短文《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认识了海产品牡蛎。昨天,微博用户@TEDnews发了一条视频信息,在美女建筑师眼中,这种物美价廉的海产品,成了净化河流污染的“环保英雄”,大量投放到纽约河港中,能“化腐朽为神奇”。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大批吃货更是着急:“放进河里会不会都被捞走?”“那牡蛎还能吃吗?”
美国建筑师新创意
“牡蛎让纽约之河重焕生机”
消息出自昨天一早9点多,@TED大会官方微博,百度百科显示,TED全称为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广推值得传播的创意。
这条网友热转的信息,正是大会上美女建筑师凯特·奥尔夫的一番演讲。面对污染,建筑师凯特·奥尔夫有一个净化河流的新招—用牡蛎!
视频中,这位美女工程师笑眯眯地告诉大家:你知道吗?牡蛎不仅美味,而且在环保方面有着不可思议的功能。一只牡蛎一天能过滤189升水,只要大量投放牡蛎到纽约港中,它们就会吸收污染物,神奇地净化污水。
“凭借它神奇的消化器官,吸入藻类腐屑,吐出干净的水。”凯特认为可以设计一个大型净水项目,原料很简单:借助绳索、木架,编织漂浮器具,放在河流上游;将牡蛎放在这些“温床”里生活,渐渐地,小牡蛎沿河而下,沿途净水。
凯特认为这样治理污水的方式本身,非常生态环保,多年之后,不仅能帮河流重焕生机,关键是,“更符合可持续、宜居,还有美味可享用的未来!”
吃货们都急了
“放进河里会不会都被捞走?”
富含创意的环保设计引发大量关注,不过,数百条转发评论里,网友们讨论的主题,都是“吃”。
正如博主@TEDNews 自己评说的那样:“评论好欢乐,吃货们都急了。”
网友@折耳猫姐姐V5:“估计今天投多少,明天就被送进人们餐桌多少了!”
@一步之遥mj:“老板,再来一打炭烤滤芯。”
@落-亭:“城市河流里投吧,全部都会被吃掉的。”
也有人说:“这方法在中国肯定不适用,放进去估计一天都用不了,都便宜饭馆和烧烤摊儿了。”
一方是担心万一用来治理水污染,很快这些美味,都会被人悄悄捞起来吃掉,而另外一方,则开始担心今后“再也不能吃牡蛎了。”
网友Beto_LBY调侃美女工程师:“工程师吃一个这牡蛎来看看,反正我不敢吃了。”
专家观点
南京水质
不适合“牡蛎”治理
玄武湖毕竟投放的是鱼,有人难免追问:投放牡蛎这样更加便宜的生物,应该就不会有人打捞吧?
“先不说是否会有人捞,但是南京目前河流水质,是不适合牡蛎治理的。”昨天,环保厅一位从事水污染治理十多年的专家,向热情讨论的公众先泼了盆冷水,他给大伙分析了美女建筑师的创意可行性。
从环保专业来看,且不说河流污染程度,首先,牡蛎是海产品,在城市河流里估计还没放养一天,就会因适应不下去而“因公殉职”;此外,欧美大城市多已实现雨污分流,像纽约港那样,尽管被指污染严重,但是生活、工业污水入河程度,现如今还是不比发展中的国内城市,“牡蛎确实能通过吸收金属,净化水质。”但他坦言,照南京现在河流的污染程度,“表面看都又黑又臭,漂浮物众多,牡蛎进去,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而且很可能因为消化系统无法自净,大批死亡。”
在环保专家看来,这样的牡蛎,自然不建议食用。而记者了解到,早在前两年,也有爱护环保的科技工作者,在南京一些景观河投放乌龟、黑鱼等生物,试图帮河西等污染较重的河流净化水质,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记者 倪敏
网友不是瞎操心
南京曾现生态治理反遭打捞闹剧
别以为都是网友瞎操心,记者了解到,南京就曾发生过类似的生态治理反遭打捞的闹剧。
事发在玄武湖,媒体报道,为改善玄武湖水体生态环境,从2007年开始,玄武湖开始投放鱼苗治理蓝藻、修复水环境。几乎年年都在投鱼苗,令人惊讶的是,游客发现,为何没怎么看到鱼多?玄武湖公园管理处的人说,玄武湖每年至少有10万斤的鱼儿被偷走了。仅2012年,没收的就有10条小船、3000多根鱼竿、4万多米长的渔网,还有很多没抓到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