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我最早听说这个品种是在2013年初,当时台湾泥鳅是作为一个政府推广新品种引进的。”顺德区艺强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日艺说。
事实上,早在1年以前,很多人对这个品种还比较陌生。直到去年年初,台湾泥鳅作为新品种引进。不少人被它的长速快、个体大所吸引,认为这条鱼有利可图。最后,台湾泥鳅养殖以顺德为原点,慢慢地火热了起来。
其实上,早在2012年下半年,本刊记者在海南屯昌的南宁远东农牧鱼发展有限公司就有见过这条泥鳅。当时,来自台湾的罗非鱼苗老板陈煌奇已经在他的基地进行泥鳅的苗种繁殖实验。当时,他还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在台湾泥鳅养殖基地拍的台湾泥鳅养殖视频,视频里的泥鳅,每条基本都在150g以上。
中山是横栏台鳅养殖场的老板梁权锋对台湾泥鳅曾如此评价:“周期短,见钱快,是台湾泥鳅最大的优势。”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关注这个新品种,于是,不少厂家嗅到了商机。短短半年时间,很多育苗场都陆续推出了台湾泥鳅苗,各大饲料厂从中看到商机,先后推出了台湾泥鳅的专用饲料。
养殖周期短,利润空间大
据顺德区祥胜水产养殖场老板黎祥显介绍,台湾泥鳅对鱼塘、水质、增氧环境和防病环境的要求比养生鱼的还要低。一般6~7亩的水面,只要在白天开机增氧即可。在养殖过程中,没有大的病害情况出现,平时的投喂、管理相对也比较简单。在养殖4~5个月后,规格就可达到10条/500g,而同样的时间内,本土小泥鳅的一般只能长到30条/500g。“在这么短时间内养成如此大规格的泥鳅,这样的生长速度是本地土泥鳅远远比不上的。”黎祥显说。
那么它的市场价格又是如何呢?
据黄日艺介绍,在2013年7~10月,规格为10条/500g的台湾泥鳅价格一般在30元/500g以上,曾一度炒到37~38元/500g的高价。当然,那段时期养殖的成鱼主要是流入苗场,少有进入消费市场。“这样的高价并不代表消费市场对这一条鱼的真实反应。”黄日艺分析道。
2014年初,没有了苗场的热炒,台湾泥鳅的成鱼价格与寸苗的价格也慢慢降下来。截止1月中旬,规格为15条/500g的成鱼价格也跌至16~18元/500g。
据黄日艺介绍,目前,养殖台湾泥鳅的成本一般在10元/500g以下,利润空间依然很大。黎祥显曾说:“不要说现在的价格有17元/500g的价格,有13元/500g我都养了!”他表示,若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保守估计就有3元/500g的利润空间,这不是每一个水产品种都能达得到的。
苗价高,平均亩产少,养殖成活率低
至今,本土的小泥鳅还存在繁育难的问题,孵化率低。而据新优特水产种苗场老板何保祥介绍,台湾泥鳅的苗种孵化要求比较低,有孵化池再加上良好的管理即可做苗种孵化,而且价格很高,据了解,去年7月,当时台湾泥鳅的寸苗(3~125px)价格曾炒到0.35~0.4元/尾。很多苗场都看好这一新品种的发展,觉得有利可图,一时之间,苗场遍地开花,也存在一定的乱象。由于种苗场对繁育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做出来的苗的质量也有优劣之分,标苗参差不齐。
因此,在业内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台湾泥鳅的种质开始退化了。”针对这个问题,黄日艺不以为然。他向我们介绍,一个新品种一般不会有种质退化的问题,目前所说的种质退化主要与一些苗场使用未达到性成熟的成鱼做种鳅有关。一般而言,泥鳅要养殖2~3年才会达到性成熟,达到做亲鳅的标准,孵化出来的鱼苗质量相对也较高。但是,目前市场上流通的鱼苗有一部分是由养殖一年甚至是半年的成鱼充做种鳅孵化出来的。这样的鱼苗质量之劣可想而知,有种质退化的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苗种直接影响着成鱼的养殖。劣质的鱼苗可能会让养殖户血本无归,即便是优质的鱼苗,养殖户也不见得能够养殖成功。何保祥说:“台湾泥鳅的养殖成活率一般在2~3成,甚至更低。”还有的养殖户出现排塘情况,据顺德的养殖户张老板介绍,他有一口塘,放了10万尾鱼苗下去后,过了一个星期,满塘都捞不出几条鱼花来。
而鉴于新品种的特性,养殖技术尚未成熟,养殖户又不敢轻易尝试高密度养殖,放养的密度并不大,一般在2万~6万尾/亩。以每亩放苗5万尾/亩、成活率3成、规格10条/500g计算,一年养两造,养殖户一年的产能也只是达到1,500kg/亩·年。而且,台湾泥鳅的寸苗售价一般为0.08~0.2元/尾,这样的苗价成本相对而言较高。以放苗5万尾/亩,苗价0.1元/尾为例,一年两造,苗的成本就高达10,000元/亩·年。这样高的苗价成本,养殖一旦失利,损失是比较大的。
养殖存在盲目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台湾泥鳅养殖水面达到1万亩。不过,台湾泥鳅养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养殖户在尚未了解到种苗的来源、养殖技术要求以及成鱼的销售渠道时,被苗场哄抬的虚高价格所吸引,跟风养殖。一时的狂热并不能维持一个产业的发展,何况,2013年,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台湾泥鳅养殖热潮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以顺德地区为例,在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顺德地区的生鱼养殖,由于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导致生鱼产能过剩,鱼价暴跌。在养殖户为养什么而烦恼的时候,台湾泥鳅适时出现了,这对于养殖生鱼走入困境的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个希望,搏一搏说不定还有一条出路。黄日艺说:“目前养殖台湾泥鳅的人,主要是两种人,一是有空塘的养殖户,二是在去年年中卖掉生鱼的生鱼养殖户。”在短时间内没有更好的品种可以选择,台湾泥鳅的出现,理所当然会成为首选。当然,也不乏看好这一新品种的发展前景而投入养殖的人。
在2013年的10月以后,养殖户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卖给谁?销路问题给很多养殖户泼了一盆冷水。台湾泥鳅的养殖业开始退热。有些人也开始观望。
供求矛盾,销售渠道未打开
目前,养殖户普遍以养殖10条/500g的大规格泥鳅为主,甚至更大。只有这样,才有产量,效益才有保障。如果养小规格的成鳅,产量上不去,养殖户不乐意。但台湾泥鳅的个体太大,很多消费者都不敢买,而且它的体色与本地泥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胡肖珍也表示,大规格的台湾泥鳅在市场上并不如小规格的受欢迎。供与求出现矛盾,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
但在外省地区、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市场空间是相当大的。黄日艺表示,目前,很多做水产流通的人也在努力拓宽它的销售渠道,他也试图做广东省内市场的开发。
截止目前,除了苗场的需求外,台湾泥鳅并没有具体的销售渠道。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川、渝、鲁等省份具备消费能力,市场上虽然也有一定的销量,一些鱼中也在收购台湾泥鳅,但是量都很小,一次只能抓几千斤甚至是几百斤,这远远不能解决养殖户的出鱼需求。
对于一个养殖时间不足两年的新品种而言,它存在着很多不足,无论是种苗培育、养殖技术还是流通渠道,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决它的存在价值。随着市场对台湾泥鳅的接受度增强、销售渠道的完善和养殖技术的逐步成熟,这一新品种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毕竟,它的利润空间非常具有诱惑力。
无规矩不成方圆,台湾泥鳅养殖要长久发展,就应该有所规范,最起码要规范台湾泥鳅苗场的生产,保障鱼苗的质量,为成功养殖提供基础。“当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打开台湾泥鳅的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网络,否则,谁也无法预料,这一新品种能够走多远。”黄日艺说道。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