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采用高效控制的标粗系统,即将虾苗养到更大的规格再放进大塘以确保虾苗能够健康并具备在养成塘内生存的能力这种方式来提高虾的存活率及品质。这种高密度零换水的标粗理环境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好的基础设施,提高生物防控,并需要过滤系统,有效的增氧系统,良好的水质,使用微生物制剂,温度的控制,科学的喂料等等,总之需要为产出健康强壮的虾苗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环境。
负责标粗管理的经理通常需要具有育苗场的工作经历。益生菌,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因极利于虾苗健康,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使用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各种益生菌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按照塘中的虾苗数量,水质情况进行调整。
使用的饵料需达到育苗场标准。如使用大虾饲料可能会破坏水质滋生细菌继而导致低产出且虾苗体弱。
管理人员需要有相应的转移虾苗(从标粗塘到养成塘/大塘)的工具和经验。移苗前注意观察虾苗情况,确保移苗前虾苗是健康的,否则前期的工作便付诸东流了。通常,标粗塘设离大塘较近的距离。当然,现如今,有了专门设计的设施减少虾苗的应激和死亡,2公里内的移苗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当下的趋势是标粗时采用低密度方式以获得大规格的虾苗用以放苗。
在墨西哥,受EMS(早期死亡综合症)的影响,其2013年产量下降了一半。而据墨西哥Proaqua日前宣称,他们在采用了专门的设备和饵料之后,在整个标粗阶段没有发生EMS情况。
一些养殖户采用每升水蓄养1.5头虾的密度进行标粗养到55天,虾苗规格在4.5克,存活率为80%。而将虾移至大塘后,放苗密度为每亩4500头,虾在养到30天规格达到16至18克。抓虾时虾的饲料转换率为0.6,平均存活率为85%。在这种方式下,虾农每年养4造虾。
而在南美引入此种方式后,效果却是良莠不齐。虾农们也尝试在塘边建标粗塘,却因生物防控,工具设施,技术等问题遇到了不少麻烦,如虾苗规格不一,存活率不高,移苗后死亡率高等等。
亚洲南部地区应用了另一套的方法:将小苗网隔在塘内一大概20%-30%的区域内20-30天,观察后再将苗放到塘内。
马来西亚有虾农反馈其通过标粗的方式获得短养殖周期高产量的成绩,并且在转苗过程中也非常顺利。
通过科学配料,微生物制剂使用以及温度的控制,标粗虾苗的规格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