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400亩水面,600万立方米库容,年产鲜鱼8至10万斤的科左后旗散都水库,是1958年建成的全区第一座沙漠水库。由该库和马莲河自流灌溉的22000亩稻田,形成了散都苏木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是一处胜似江南美景的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散都苏木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当地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为了使水稻增产增值增收,旗老科协从2012年开始,前往全国著名的“蟹稻之乡”辽宁省盘山县胡家镇学习考察稻田养蟹技术。他们对技术规程、养殖管理、发展前景、市场运作、经济效益及产品销路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认定了这项“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低投入高产出,借助农业发展特色养殖的好项目。由此,稻田养蟹这一特色养殖项目开始在散都苏木万亩稻田中悄然兴起。
农民对一新兴产业的接受,总离不开示范引路眼见为实这一过程。针对这一状况,旗老科协深入农村展开调研,发现散都苏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依托活水种植水稻的优势,示范推广稻田养蟹来增加稻农的收入。2012年,他们在散都苏木敖包嘎查选择8户稻农的143亩稻田进行稻田养蟹示范,除2户因管理不善跑蟹外,其余6户均获得成功。2013年,稻田养蟹扩展到200亩,经过平均测算,其中成蟹出售、水稻增产、稻米增值三项,每亩蟹田就比普通稻田增收1414元,每户平均增收2.8万元。
稻田养蟹是利用扣蟹到成蟹的生长期与水稻成熟期相近的原理,河蟹以稻田内的一些生物为食,水稻以河蟹的排泄物为肥料,从而达到二者有机结合,真可谓“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由于河蟹对化学药品非常敏感,所以稻田不能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肥,蟹稻和河蟹均达到了无污染、无公害的要求。稻田养蟹真正做到了“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的立体生态、环保高效农业模式。
两年的示范证明,稻田养蟹每亩收获成蟹26.8斤,收入达800元。水稻亩增产10%,蟹稻比普通稻米每斤多卖0.3元钱,亩增收330元,每亩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可节约130元,稻田养蟹每亩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400元。当地的散都马莲河水稻专业合作社稻米加工厂通过对蟹田大米深加工、精包装,每斤大米比市场价高出1元,去年合作社稻米加工厂生产的10万斤蟹田大米为企业增加效益达10万元。
据匡算,后旗30万亩水稻如全部实施稻田养蟹,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4亿元,企业增加效益2.3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