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捉鱼啦,捉鱼啦!快看捉鱼去啊!”
“我要这条,我要这条!”
……
1月30日,农历大年三十。一大早,灵山县马康麓山下,笑声、叫声,连同泉水的叮咚声把整个小山村闹腾起来。
镇安村坐落在马康麓山的怀抱里,是灵山县石塘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郁郁葱葱的马康麓山,泉水终年不断。甜美的山泉养育了镇安人,聪明的镇安人又利用丰富的泉水资源,依山而挖出一个个小石窝,引泉养鱼。
“这个小窝0.6亩,深约两米,可养鱼500尾左右。”正在收网捕鱼的村民劳余法满脸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养的鱼吃的是山上种的黑墨草,喝的是我们可以直饮的山泉,是名副其实的生态鱼!瞧,上面是入水口,下面是出水口。”
顺着劳余法的手势,记者看到,依山而挖的小石窝,上高下低,村民利用地势引水、排水,小鱼塘始终流水潺潺。
“好大一网鱼啊!”人群又一阵惊呼。
“哎呀!哈哈!”鱼渐渐地出水了,活蹦乱跳的大草鱼溅起水花。劳余法迅速捧起一条大鱼,“扑哧”地又滑到了网里。
“这条起码有8公斤。”劳余法又捧起一条大鱼掂量着。草鱼张大嘴巴,使劲地上下摇动着尾巴,鳞片在四溅的水花中熠熠发光。
劳余法把大鱼装进水桶里,把4公斤以下的鱼又放回水里。“5公斤以上的鱼一般都要养两年,这些要等明年才能捉。”劳余法解释道。
“这条我要了!这条我要了!”等鱼装到桶里一上岸,人们很快就围了过去。你一条我一条,装袋、打氧,很快就卖完了。
“今天大概卖了250多公斤鱼,36元1公斤,收入9000多元。”劳余法兴奋地告诉记者,该村有挖小石窝养鱼的传统,但都是自产自销,不成规模。4年前,镇村干部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小石窝养鱼,还成立了灵山县山泉生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科学发展养殖生态鱼。
“加入合作社前,我只养了两窝,现在扩大到了8窝,将近两亩水塘,年产鱼大约3200公斤。按合作社的保收价每公斤15元计算,年收入有11万元左右。”劳余法透露,现在鱼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卖的价钱越来越高,收入比这个数还要多一些。靠着这些小窝窝,劳余法也在前年建起了楼房,生活越来越红火。
灵山县山泉生态鱼专业合作社社长范文高说,加入合作社的群众由成立时的9户发展到了目前的250多户,小石窝从合作社成立前的2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250多亩,年产值1200多万元,户均收入近5万元,山窝窝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窝窝。
难怪民间农家户户买鱼过年,果真是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