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随着EMS的爆发,亚洲养殖季节不寻常的供应短缺、长期的欧元危机、日元疲软和美国反补贴调查,对其国际贸易带来了负面影响。反观国内市场,国内对虾受EMS病害影响,加上“尤特”、“菲特”等自然灾害,量少价高。受国内消费需求影响,中国虾老板纷纷涌入越南市场抢购越南虾。对虾黄了,虾价晃了,虾业慌了。
一、对虾产业低端养殖恶性循环
中国对虾养殖产业三十多年的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直处在养殖环节最底层轮回。历史循环,对虾行业起起落落,总结原因,无非是以下方面:
养殖——-育苗无术,病害无方
近几年来,对虾养殖产业面临困境,盲目的扩大养殖规模致对虾质量下降,病虫害增加,对虾成活率连年下降。国外进行引种不成功,国内又培育不出具有高质量的育苗,育苗种业落后是当前最困难的原因。国内对虾养殖环境差,虾塘密度高,面对病虫害传染时控制无方,只有等待减产减收的结局。
营销——-品牌无力,市场混乱
从水产业的品类格局分析虾品类尤其是对虾才是全球水产贸易的主角;从消费习惯和消费基础分析,虾品类因为消费门槛低、消费频次高、消费基础广泛完全具备成为王者品类的基础;从居民饮食习惯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居民人均消费虾品类的数量还很低,但近年来增长迅速未来将会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巨量的一个市场,这么好的一个消费基础,虾品类尤其是对虾,却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品牌化经营企业。而市面上的虾主要是以品种区分。这导致了近年来对虾市场包冰现象越来越严重,行业缺乏统一标准。虾企在价格层面相互厮杀,而价涨价跌也得靠天吃饭。
根源—产业低端恶性循环
纵观对虾发展历程,风雨轮回,然而坐在对虾产业船上的人却很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技术得不到突破?为什么养殖无序发展?回头来看,对虾产业一直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当一种新技术或新品种出现,虾业便迅速成长,养殖量大增,而后无序的发展使得养殖产业受损,产业进入低迷阶段,而这个时候深加工以及产业链扩张就可能中断,养殖心态无法调整、养殖技术无法突破、政策及规划得不到落实,销售终端无法控制,使得产业一直处在低端恶性循环中。
二、产业逼近拐点突围恶性循环
2013年,注定是一个行业转折年。海参行业率先进入拐点,鲍鱼行业紧随其后,而对虾行业在有价无量的情况下也逼近行业拐点。育苗技术落后,精深加工缺乏,养殖成本增加,养殖规模无序,销售终端混乱,把中国虾业推到了变革前端。面对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全球虾价高涨的局面,中国对虾产业必须从育苗、养殖、加工、产品、品牌推广等多方面做出变革,突围恶性循环,打造全产业链。
规划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
当前对虾面临无货可供、量少价高、苗种失去话语权的尴尬局面。通过自主育苗,扩大苗种覆盖率,满足最基本的养殖需求。对养殖规模必须由政府、协会牵头,实现养殖抱团式发展。从亲虾议价可以看到“抱团”的力量,传统的散养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养殖技术,从选苗到饲料,改变养殖环境,养精品,育良虾。
转型精深加工,实现产品多样化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使得对虾销售长期处于流通环节的活品销售,加工链条短,加工方式简单粗糙。发展产业精深加工,是对虾产业从养殖环节向销售环节迈进的重要一步。精深加工带来的是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品牌推动,终端掌控
从海参、鲍鱼、大闸蟹的品牌营销成功中我们可以见证品牌的力量,而虾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产量驱动到品牌驱动。同时,品牌化运营有利于调节目前市场上对虾包冰严重,行业标准化缺失等局面。品牌化运营更有利于渠道的细化,避免渠道盲目竞争,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健康养殖休闲养殖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海洋旅游发展的思路。对虾行业也可提倡健康养殖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广有限水交换系统及生物安全理念,体现对环境友好的理念。在此同时,接入养殖区休闲,虾钓,品虾宴会等等提升对虾身,提高关注度,打造全产业链。
对虾产业逼近拐点,对虾市场未来三年都将保持高位运行。尽管针对当前形势,对虾行业正在做出调整,从最开始的发表减少刨冰量的申明到国联水产胜诉再到湛江亲虾议价,行业要求转变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对虾产业仍面临全行业的洗牌,对虾企业亟待看清未来形势,寻求产业变革新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