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这是在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出现的新鲜事:盛产水产品的鄱阳县,有两万左右的渔民,已经“洗脚上岸”,从捕鱼能手变成了养殖大户。
鄱阳湖畔莲湖乡表恩村的高德富和郭光一,就可以说是实现了由捕鱼到养鱼的“华丽转身”。曾经以渔为生的郭光一,在清溪湾水域进行生态立体套养,养殖市场走俏的青鱼、鳜鱼和螃蟹等,销往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
鄱阳曾有10万渔民以捕鱼为生。因为是靠天吃饭,打鱼时,渔民们往往采取“大船拖小船,大网并小网”的方式,容易把作业水域搅得乱七八糟,而偷鱼、电鱼、毒鱼也时有发生。“竭泽而渔”不仅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背道而驰,还给“一湖清水”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鄱阳县境内遍布着一块块丰沃的湿地和大大小小1000多个湖泊。面对渔业资源的日趋减少,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决定立足区域优势,引导部分渔民“洗脚上岸”,实现从“捕”到“养”的转变。这样既可以一解“僧多粥少”的难题,又有利于鄱阳湖水的保护。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几年来,有两万渔民从“浪里白条”变成了养殖大户。该县鼓励“上岸”渔民建起名优水产品基地,促使水产品不断提档升级,满足市场需求。从三庙前乡的黄鳝养殖基地,到白沙洲乡汪家村的生态甲鱼养殖基地,再到莲湖乡的宝岛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每到收获季节鱼跃人欢。目前,该县从事特种水产养殖的企业达3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2家。2012年,全县水产总产量达15.63万吨,比上年增长6.3%;养殖产量为13.25万吨,比上年增长8.2%。
鄱阳引导“上岸”渔民从事养殖的一大特点,是绿色养殖与湖水保护并重。“上岸”的渔民一度实行网箱养殖,密密麻麻的网箱布满湖面,挤占河道,定期定时投料下药,成本大,还污染水质。现在,他们实行生态立体养殖,不仅提高了综合效益,而且有效地保护了水质。
为了让“上岸”渔民无后顾之忧,在水产养殖上一显身手,相关部门定期举办培训班,传授科学养鱼知识;水产服务中心的专家们,挂点跟踪各水产养殖户,服务热线则随时提供相关信息和业务指导。
新春伊始,尝到了“上岸”甜头的郭光一雄心勃勃地谈到,他计划着扩大养殖面积和养殖品种,带动村里更多的人一块干起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