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这几天,松江泖港镇一个300多亩的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正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它将实现池塘用水的封闭式内循环,基本做到环境零污染。市水产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本市正在转变传统水产养殖模式,首批5个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已经启动建设,“十一五”期间将形成2万亩的生态养殖规模。
记者在泖港镇看到,该基地自成一个生态系统,20多座池塘不再是孤立的,它们分工明确,包括育苗塘、虾塘、鱼塘、饵料塘、人工湿地等功能区域,改变了传统“三合一”鱼塘(养殖塘、净化塘、鱼草塘合用一个塘)的模式,更加科学、环保。此外,基地还将分别建成一座鱼病防治中心和药物监管中心,为浦南地区的水产养殖提供“安全”服务。
基地首次用上了“设计”概念。据介绍,这里专门请来了一家渔业设计单位,对鱼塘的功能、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和细节设计。比如,鱼塘都呈长方形,且根据当地风向被设计成了“东西向”,即东西为长,南北为宽,这样可借助风力让水中氧气更充分。池塘的坡度也不一样,专家说,较缓的土坡是给虾设计的,因为虾对坡岸的冲击较小,而水泥板铺成的陡坡,则是为鱼类设计的,土坡可以省钱。另外,以往鱼塘常用的暗渠,也被改成了明渠,这样既不易堵,也不会漏水造成污染。
对水的调控,则是重中之重。专家指出,进水净化,是要对鱼虾负责,而排水处理,则是要对环境负责。这里300多亩的池塘用水,将通过一座占地10多亩的人工湿地,实现封闭式的内循环。湿地将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让水到稻田中兜一圈,并经过芦苇等水生植物组成的平流式人工湿地,不仅能使水中固型物有效沉淀,还能节约净化成本,并增加稻田的肥力;二是采用潜流式人工湿地,它将通过垂直分层的方法,进行植物吸附、药物反应等多轮处理,净化的效率特别高。据了解,目前渔业人工湿地的应用还是空白领域,本市将探索一种造价低、效率高的可推广模式。
基地还专门制订了一整套管理方法,以提高养殖全过程的标准化水平。比如,养殖人员要获得相关证书,负责人则应具有5年以上的养殖和管理经验等。此外,还应建立包括病害、用药、水质检测等原始记录在内的生产档案。标准化生态型养殖基地将辐射带动周边的养殖户,逐步改善传统的水产养殖模式。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