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野生娃娃鱼(又名大鲵)是不能自由买卖的,人工娃娃鱼养殖因其自身发育、生长环境要求苛刻等因素,产量非常低。但是,因其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近日,记者来到郧西县香口乡黄龙山脚下的湖北关大鲵繁养技术研究中心,中心主任胡克俊对记者介绍,他正是看中娃娃鱼的“钱途”,才决定投资新建娃娃鱼养殖基地的。
缺乏经验 初建养殖场遇鱼瘟 1999年秋天,胡克俊在亲戚家后院挖了一个大水池,放置了一尾从陕西购回的近半公斤重的大鲵试养。等到了2004年农历正月,大鲵竟然长到4公斤重。从那时起,胡克俊对大鲵养殖产生了兴趣。
2004年5月中旬,胡克俊办理了人工大鲵经营利用许可证,并先后投入18万元,从四川、陕西、房县等地先后引进亲本种鲵58尾,在香口乡办起了大鲵养殖场。由于缺乏养殖经验,没多久,大鲵得了鱼瘟,只有二三十条存活。胡克俊在养殖过程中还发现,由于当地的水源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是很高,大鲵的生长状况一直不太理想。
痛定思痛,胡克俊认识到了科学养殖的重要性,决心外出取经,学习养殖技术。
进京拜师 学成大鲵养殖技术 2005年,胡克俊经朋友介绍到湖南长沙一家大型大鲵养殖场学习。他白天跟饲养人员一起干活学习,晚上回宿舍后又忙着翻阅关于大鲵养殖的各种书刊杂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大鲵养殖技术的钻研中。艰苦的学习经历让胡克俊深深了解到,对于养殖大鲵这行来说,科学养殖技术和长期亲身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2008年,胡克俊再次远赴北京,一边求教于中国水产科学技术研究院大鲵首席专家肖汉兵、杨炎清二位老师,一边在北京龙庆峡风景区大鲵养殖展览中心帮人饲养大鲵,立志把自己磨练成为大鲵养殖技术成熟、鲵病防治技术过硬、抗风险能力强的养殖能手。
胡克俊说:“那几年我很少回家乡,一头扎在外地的大鲵养殖场里潜心学习,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掌握了比较先进的大鲵养殖技术。”
携技回乡 成功繁育大鲵仔苗 2010年,胡克俊怀揣一身大鲵养殖绝技回到家乡,开始筹建自己的大鲵繁养基地。大鲵生长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非常高,通过对郧西县大小乡镇近半年的考察,胡克俊最终选择在香口乡黄竹扒村黄龙山脚下的大水河进行养殖。“这里的水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很适合养殖大鲵。”当年,胡克俊还建起了一家大鲵繁养技术研究中心。
一尾大鲵仔苗养至成品大鲵需要三年时间,鉴于资金问题,胡克俊利用掌握的技术自己繁育大鲵仔苗,并在市场上销售,以此筹集资金进一步发展。他说,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十年,掌握了全国各地销售成活大鲵仔苗的渠道。经过短短1年的时间,胡克俊已成功培育大鲵仔苗100多尾,预计收入可达30万元。
记者看到,胡克俊专门为养殖池里的几条大鲵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包括性别、长度、重量、生育情况等,胡克俊解释说:“这些有档案的大鲵是种鱼,就是专门用来繁育仔苗的。”他还自信地告诉记者:“目前,我可以将大鲵种鱼存活率提高到98.5%,仔苗水霉病、成鲵摇摆病、出血病等绝症根治率可达95%,特别是可让雌雄大鲵发育同步率达到90%以上,这就是我的研究成果。”
寻求合作 做大大鲵养殖业 胡克俊培育大鲵仔苗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养殖区仅有2400平方米的面积。 他说:“我很想扩大养殖规模,更多地养殖成品娃娃鱼。但我目前资金有限,希望有人和我合作,做大大鲵养殖业。”
谈及未来,胡克俊称他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人扩大养殖规模,筹建集饵料池、饲养池、繁殖池于一体的大鲵养殖基地。如果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扶,仅“公司加农户”的初级发展模式,每个农户养殖仔苗在300尾规模,就能实现年均纯收入达10万元。如果再进一步形成“专供繁殖仔苗到农户,农户养商品鲵,公司再统一收购加工大鲵产品”的发展模式,一定可使大鲵养殖成为郧西县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