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鱼就是好吃,肉质鲜美,环保绿色。”金秋十月,是个丰收的季节。10月12日,在绵阳是游仙区云凤乡柏荣村七组六个大大的鱼塘旁,不少慕名而来的“好吃嘴”排起了队。老板杨启明正忙着与工人拉网捞鱼。
说起杨启明,常来买鱼的餐饮老板李顺达告诉记者,这几个鱼塘里的几万尾乌鱼绿色、口味纯正。鱼苗来自山东东平,吃的食也全是山东运来的“小杂鱼”。
通过现场抽查检测:杨启明的乌鱼所含重金属、抗生素、血脂等各项指标均未超标。
“乌鱼吃杂鱼”养的是一个“绿色、生态”
离鱼塘还有几百米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鱼腥味。从村道旁的斜坡下去,六个大小相当面积30余亩的鱼塘就是杨启明专门用来养殖乌鱼的。鱼塘四周拉起了严密的铁丝网,杨启明解释说,这些铁丝网并不是为了防止偷盗,而是为避免乌鱼跳跃到岸上的。
“这乌鱼可是真正的肉食动物,我养的乌鱼全吃的是这种产自海里的"小杂鱼"。”时至中午,工作人员抬来两大盆小鱼,杨启明一道与工作人员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将一勺勺小鱼撒向乌鱼,不一会儿,觅食队伍变得壮大起来。有的小鱼刚被抛向空中,一些“身手”敏捷的乌鱼,一个腾空跳跃就将还未落水的小鱼死死的咬住,落水后衔着小鱼优哉游哉地一边“享用”而去。
记者好奇的问,会不会有行动迟缓的“后进者”吃不上“饭”,杨启明笑笑说,乌鱼一般一次只吃得了一条,得到小鱼它们就主动离开觅食队伍,所以基本都能吃上美餐。
“绿色、生态是我的养殖前提,只有这样,产品才能有好市场!”在养殖乌鱼前,他做过农资,承包过水库养殖像草鱼这一类的常规鱼。摒弃传统“肥水养鱼”,提倡环保绿色养殖既是政策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早在2006年,杨启明就想到了搞生态特色鱼养殖,为此他考察了多种鱼类。2007年一次偶然机会,他赶赴山东参加全国农资推广会,在山东东平县参观了全国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从此就与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巧的是,云凤乡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较适宜养殖乌鱼,这大大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决心。
精细饲养,靠的是科学和耐心
“养乌鱼是个精细活儿,只有依靠科学把它"伺候"好了,才能让你省心。”搞了多年养殖的杨启明这样感叹。
现在,杨启明的“鱼宝贝”一天要吃1200斤左右小杂鱼,小的时候饲养员一天要给它们喂300斤小鱼。高温季节乌鱼的食量大,一天要吃1吨多。而绵阳及周边没有这么大的出产量。他们只得用一次性可拉45吨的冷藏车从山东荣成运送过来,装进在绵阳城区租用的300吨容量冷冻库里存起。需要时,再分到鱼塘4个可装2吨的的大冰箱内备用。
“别看它们是鱼类,其实比人还容易感冒,现在正值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饲养员每天都要在饲料里加上板蓝根来预防鱼得感冒”。杨启明说,养鱼要特别注意温度和病害。7、8月份水表温度太高,他就用增氧泵通过水循环降温。每个月要给鱼塘消毒杀菌,只要水出现浑浊,能见度降低,他就得用硫酸铜进化水池。消毒药品和食物的投放一样,必须恰到好处,不能多也不能少。
通过努力和摸索,2010年杨启明的养鱼场开始走上正轨,他的乌鱼也凭借绿色和口感好取得了不错的口碑,除了供应绵阳本地市场,还远销成都和重庆。“今年,我们预计能卖6万多尾鱼,将近20万斤,按25元/公斤的市场批发价,纯利润可达六七十万元。”
从养到繁,为的是带动周边群众规模发展
杨启明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与工作人员交流饲养工作,并亲自到鱼塘转一圈,才放心地去城里做其他生意。每天下午回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详细查看记录有鱼塘温度、气候、喂料情况的日志。
谈起刚起步的日子,杨启明说实属不易。2008年初,他承包下38亩“下食田”,在挖池、硬化以及配套电力设施完成后,他投放进25000尾乌鱼,而那个冬天仅仅卖了2000多尾。由于技术不成熟,使水质富营养化,并且给乌鱼喂养了过多的小鱼,使乌鱼养患上“脂肪肝”,导致出血大量的死亡。这一年,他损失惨重,本应卖60多万的乌鱼只卖了12万元。缺少技术和经验,他花重金从山东东平请来专业的技术人员,在自己的乌鱼养殖场进行了两年的指导。还把自己的员工送到山东河南等地进行培训。
“现在条件具备了,我要把鱼塘变为繁殖场,让大家都来养,我提供育苗鱼苗和技术。”如今,杨启明花了二十多元建立的标准鱼塘,接通了电力等设施。便捷的交通为他节省了不少精力和成本。在乡政府支持下,村里新修的排水沟、水渠也让他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再也不为“缺水”担忧。
“我还要把周边群众也带动起来一起养。”杨启明说已经有不少感兴趣的养殖户向他表达了饲养意愿,而他的养殖场目前也已经具备了繁养50万鱼苗的能力。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