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叶元土,苏州大学教授,现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分会理事;江苏省动物营养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饲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76/SC1)委员(2008年——2013 年)。主要研究领域:淡水鱼类营养与饲料。 目前关注的领域是饲料与养殖鱼类健康的关系。
养重于防——访苏州大学教授叶元土
文/图 《海洋与渔业》记者 曾凡美
近日,记者就“如何通近过改善饲料营养达到鱼病防治的效果”为主题,采访了著名的水产饲料营养专家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
《海洋与渔业》: 叶教授,如何通过饲料营养手段达到对鱼病的防治效果?
叶元土: 呵呵,这是十分艰难的一个问题。鱼病的发生,如罗非鱼链球菌病比较典型,本应该是病的问题,是不是?我还是在两个月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基层养殖户或者技术人员写的,文章分析鱼病 (链球菌病) 的发生,链球菌病和饲料,哪个是先发因素哪个是后发因素。他的意见是饲料引起鱼体体质下降,是先发因素,而链球菌只是在体质下降后感染的,是后发因素。我对此印象比较深。对于鱼来讲,鱼的抗病防病,应该靠鱼体自身。
《海洋与渔业》:靠鱼体自身的抗病力?
叶元土:对。包括我们人的感冒,感冒很大部分是把病原菌的数量控制在一定量,最后还是靠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来抵抗它。对于鱼病,我们也是这样,总体有一个大的原则,鱼体自身有比较好的抵抗能力,这是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一旦受到感染,能够比较快地恢复过来,这应该是基本原则。在医学上面,西医上的办法就是,可以通过药物的办法把病原菌杀掉,达到把病治好的效果。现在中医上有一种理念可以借鉴,医治到一定程度,如果病原菌杀死过多,把好的坏的都杀掉,可能别的病又来了,因为身体内的平衡已经打破,这又得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看谁先来占领这个位置,由此引发新的疾病。这是一个防治概念问题。联系到饲料,我们有一个总的理念与原则,如果我们的饲料比较好,这个好包括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比较平衡,营养素的量比较适中。这种状态下,鱼体能够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这个时候首先保证免疫能力比较强,保证鱼体不带病。有了原有的、自身的生态平衡,即使病原菌来了也感染不进来。在养殖条件下,鱼的所有营养物质和能力都来源于饲料。如果饲料能保障鱼的身体状态健康,就不容易被感染,这是一个层次,也是最好的方案。第二个层次,即使感染了,自身也有能力把病原菌杀掉,并能够进行自我修复。这也是一个方案。因为我是做饲料营养研究的,对鱼病不懂,所以只能从饲料角度来考虑:
第一个方面———原料控制,饲料原料里面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例如氧化油脂的产物或者霉菌毒素,在饲料原料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优先选择含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少的饲料原料进入饲料配方中,进行主动性的预防。这是最好的技术方案。主动选择好的原料,这就好比主动预防,不会对鱼体的身体状态或功能造成副作用,不会打破原来的平衡。这是一个方面,即主动预防。
第二个方面———营养平衡方面,即使选择好的原料,如果配方的比例不平衡,过量或是不足量,都有可能造成鱼体代谢紊乱,代谢紊乱过后,也可能造成鱼的身体状态发生改变。这就是说我们的饲料配方技术上追求的是营养素的平衡和营养的适量。
第三个方面———如果在饲料原料选择时,无法做到主动预防,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始终除不掉,怎么办?就只有在添加剂选择上,让它来帮助我们,添加到饲料里面,帮助鱼体对损伤进行修复作用。这是下策了。要特别注意的是,添加剂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自己的配方、自己使用的饲料原料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哪种添加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使用这种添加剂。千万不要听别人讲什么添加剂好,就使用什么添加剂,而这种添加剂可能并不能解决你的饲料存在的问题,你可能需要的是另外一种添加剂。
基于以上的三个方面,我们提出一个想法就是,养重于防,防重于治。以前是预防重于治疗,通过实际养殖生产发现,其实养更重于防,在时间进程和鱼体生理健康方面,养对于防应该更要提前一点。这里讲的养主要是指使用饲料对水产动物的养殖生产活动,除了水质条件、鱼病状况外,更重要是饲料条件,就是饲料的营养水平、营养素的平衡,以及饲料的安全性。从饲料角度来讲,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鱼虾摄食饲料后,不能破坏鱼体原有的生理状态和健康状态,或者,即使鱼虾生理健康有一定的变化,但一定是在鱼虾自身可修复的范围内。这样,至少能保持鱼体自身的、正常的免疫抵抗能力和防御能力。那么,即使有了鱼病 (如链球菌病) 的侵袭,被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发病的难度就大了,鱼体就健康了。在维持鱼虾正常生理健康状态下,可以有效保障对饲料物质的消化、利用效率,可以维持鱼虾最大生长潜力的有效发挥,从而获得更好饲料养殖效果如最佳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同时,养殖的鱼虾成活率显著提高,获得更好的群体增重效果 (如单产显著增加),也使饲料效率提高、饲料系数下降。再远一点看,也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抗病、防病的药物使用量,对养殖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应该就是现代饲料与养殖理念的发展。
《海洋与渔业》: 饲料作为鱼体的一种营养,鱼吃了之后对鱼体本身的抵抗力应该有所增强,但目前的饲料质量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似乎不多。
叶元土:从主观愿望上来讲,任何一家饲料企业和配方师都希望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的目标。但实际上有一些可能做不到,为什么呢?我曾在上午的演讲中提到,有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潜伏在饲料原料里面。这些潜伏的有害有毒物质,可能是自然变异产生的如蛋白质腐败变质产生的组胺、油脂氧化产生的丙二醛、饲料原料带来的霉菌毒素等,有些则可能是人为因素使然,例如在一些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掺假、在油脂原料的掺假,有些掺假物质是我们难以检测的,如在棉粕、菜粕里面掺入桐油籽粕、茶树籽粕等。在饲料成分里面,可能有一些成分我们还没完全清楚其毒副作用的,或者我们即使知道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在里面,但是很难或者无法除掉,比如棉粕里面有环丙烯脂肪酸,我们知道有这些有害物质,但都没有办法除去,所以饲料中始终带有。当然,理想状态是最好一点也没有,但实际上做不到,多少会带有一点。
其次是,饲料的价格定位比较低,销售价格低,那么饲料配方成本自然就低了,这样就限制了一些优质原料的使用。有些饲料价格定位甚至低于一种鱼虾维持最低营养水平所需要的饲料配方成本。饲料厂需要生存,那只好选择价格比较低的原料。价格低的原料,质量肯定参差不齐,难以选择好的原料。这种现象可能在淡水鱼养殖比较普遍。所以,市场上的饲料质量参差不齐,我们养殖户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尽量选择好一点的饲料。
《海洋与渔业》:现在有一些大型养殖户,尤其是广东罗非鱼规模养殖户,很多都自己去采购原料,自己加工,认为通过亲力亲为采购加工,饲料质量会比较有保障,因为他们对市场上销售的饲料不放心,有这种担忧。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叶元土:这种现象在水产饲料行业里比较普遍。除了对了饲料质量不放心之外,主要还是在价格成本上考虑。自己提供原料或者配方,拿到饲料厂代加工,成本相对少一些。这种现象在江苏水产养殖也比较普遍:一些养殖场自己配制一个小型饲料加工厂,一年也就生产过几千到 2 万吨的饲料,自给自足。我认为,像江苏这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还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水产饲料产业难以在短期内重新洗牌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方式有一个问题:养殖户是否可以买到比较好的原料?这是他们采用这种方式能否成功的一个前提。我们知道,饲料厂或者供应商,花了很大精力和技术条件对这些原料进行检测,把控质量。但养殖户能否做得到?原料自然变异和人为掺杂的一些东西,能不能排除掉?对于这些,养殖户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就连一些大型饲料公司在采购原料的过程中也有上当受骗的时候,何况一般的养殖户?
如果养殖户要自己买原料,自己加工饲料,那么有几个要注意:一、如果所需原料量不大的情况下,一些当地产的饲料原料,在当地采购可以有把握,但饲料一般有七八种饲料原料,你可能只有几种原料的品质可以控制得较好,还会差那么几种。这怎么办呢?那么,最好是跟着大公司进原料。如果养殖户自己要重新找一个供应商,那么风险性非常大。跟着大公司一起采购,风险性相对会小很多。如果以上条件做不到,那么养殖户自己所采购的原料风险就很大,原料的质量就很难保证。有一些原料用肉眼看不出问题来的,如广东的蚕蛹,脂肪油量高达 40%,价位也不高,应该是很好的原料,但实际上蚕蛹的问题很大,大在哪呢?就是蚕蛹在蚕茧抽蚕丝的时候,一定要在热水里用碱来泡,蚕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在碱性条件下很容易氧化。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去买蚕蛹,即使买到了完整形态的蚕蛹,看似完整的蚕蛹,但它的脂肪酸有可能已经氧化。一般情况下认为这是好的,没有掺假,但一旦用到配方里面,就可能会出问题。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海洋与渔业》:您在演讲时,重点谈到了水产饲料原料中的非营养物质因素,饲料行业普遍忽视了对这一块的关注遥。
叶元土:从目前来看是存在这种情况。因为所有采购员和配方师都重点关注饲料营养指标,比如蛋白质多少、脂肪酸比例等,但原料中潜在的一些不好的因素、危害的东西,可能不会那么关注。举个例子,如豆粕、棉粕、菜粕等粕类的生产是用有机溶剂把油浸出来后的剩余固体物,在粕里面,就会有这类有机溶剂如正丁烷、正己烷等的残留,这些溶剂残留物对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危害。按照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这些物质是很容易检测出来的。但是在主观上,我们往往没有注意,也不会关注里面的残留量是多少,更不会意识到这种情况到底对养殖动物有多大危害,当然也不会跟原料供应商提出这些质量问题。还有一些自然存在的物质,比如我们知道霉菌毒素有害,但原料里有多少霉菌毒素?很少人清楚。这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之前是没有办法检测,虽然现在有了试剂盒,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会去买试剂盒检测采购原料里到底有多少霉菌毒素,因为我们往往重点考虑的是营养物质的性价比,是有用东西的性价比,那么有害的东西往往忽视掉了。而忽视掉的后果是,饲料的实际养殖效果显著低于预期的设计值,比如饲料系数设计时应该是 1.6,但最后有可能超过这个值。这种对潜在的有毒有害的、非营养物质的忽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清楚原因,那么第一反应就会认为饲料配方设计得不好。但实际上,有可能原料里面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影响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所以我在演讲的时候说出来,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目前我们也缺乏对霉菌毒素、正丁烷的深入研究,这些东西对鱼到底有害还是无害,多大的量危害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数据,还是一个空白区域。这既和我们的主观意识也与我们的技术水平有关,但主要还是我们主观意识上的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疑难杂症,效果不好,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配方、技术不行,而没有从别的方面考虑。有时候也找不出原因,这往往让人很难受。
再举个例子,生产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换配方,管道包括调质器需要清理的,需要把里面残留的料清理出来的。比如猪料做完了,马上要做鱼料,原来做猪料的添加剂还残留在管道里,还在调质器里面,如果没有清理就马上继续做鱼料,那么做出来的第一批成品料就有可能含有猪料的添加剂成分。如果前面的几包料刚好被一个养殖户拿到了,用来喂鱼那鱼就可能出问题。虽然这种概率看似十分小,但实际生产中,连续拿到两次、三次这样的料的人都有,这小概率事件还是会出现,这怎么解释?搞不清楚原因。
《海洋与渔业》:您是经常跑塘头的饲料专家,有没有发现目前的罗非鱼链球菌病,与投喂的饲料有没有什么关系?
叶元土:比较实在地告诉你,直接的关系我也说不清楚。现在只是站在营养角度来分析,我们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减少链球菌病发生的概率。我们把我们该做的、可以做的环节做好,不会给下一个环节造成负担;我们要一直思考:我这个环节到底哪些因素没有做好,致使链球菌病发生的概率增高了。
《海洋与渔业》:针对链球菌病,您在饲料配方上做了哪些调整或者尝试?
叶元土:第一是原料主动预防,第二是在添加剂选择上作调整使之能够增强鱼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还有一个,实际上我倒觉得是养殖户应该考虑的问题。我只是站在饲料营养角度考虑问题,如果从养殖户角度,应该考虑鱼种的问题,品种退化这是国内水产养殖比较典型的问题,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是饲料的问题,第三个原因就应该是水质的问题。以前每年要清理鱼塘,把塘底的淤泥清理掉,用石灰消毒。而广东、海南省很多承包的鱼塘,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一般很少干塘、清塘,导致之前投放的饲料、药物残留全部在鱼塘,从我们的判断来看,这种情况下,鱼塘发病就是必然的了,至于什么时候发病,就要看水质的好坏了。我觉得应该系统性地看这个问题。
总之,干塘、清塘是必要的。目前海南、广东等罗非鱼养殖区域更多是清塘、晒塘的程序没走。别看现在是链球菌病,下一个会是什么病?甚至可能是病毒性的病。所以,我建议管理鱼塘还是要按照程序来走。
罗非鱼链球菌病与饲料,应该没有直接关系。饲料营养与鱼的免疫防疫能力系统有关系,至于是链球菌病还是别的什么病,可能是比较随机性发生的,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只是从营养的角度,尽可能保证鱼体的生理状态,使鱼的免疫防疫功能保持正常。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