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汉中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保护”的原则,对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大鲵资源,采取人工驯养繁殖和资源增殖相结合的举措,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一条大鲵“原生态保护到仿生态繁殖的成功之路”,使大鲵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实现了“双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大鲵仿生态繁育技术在国内独树一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全市建立大鲵驯养繁殖基地1000处,今年繁育种苗达到60余万尾,种群数量占全国总量的60%。汉中市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大鲵之乡”称号。
汉中市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有大小河流556条,溪流数千条,水资源总量146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3%。植被覆盖率达56%,森林覆盖率达50.12%。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充盈的水资源,造就了大鲵繁衍生息最佳、最广泛的自然地理和生态条件。全市大鲵资源分布广泛,居我国四大原产地之首。在目前全国野生大鲵种群资源日趋枯竭的情况下,汉中市秦巴山区仍然蕴藏着较多的野生种群数量,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据统计,汉中市野生大鲵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南麓的五大片区,野生大鲵种群数量在5至8万尾。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分布在全市10县120个乡镇的320条河流、2100条溪流上。上世纪九十年代,汉中市面对野生大鲵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依托秦巴山区生态优势,独辟蹊径,模仿大鲵野外生存环境,积极探索出大鲵“原生态保护到仿生态繁殖之路”。与大鲵全人工繁殖技术相比,仿生态繁育技术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保持物种的遗传基因,延长生殖周期,同时提高种苗成活率和抗病力,该技术已在全市推广普及,被广大农户掌握,全市现已建立大鲵驯养繁殖基地1000处,繁育种苗由1999年的1200尾,增加到2009年的50余万尾,今年达到60余万尾。
随着大鲵繁育技术的突破和大鲵种群数量的扩大,为大鲵人工养殖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汉中市企业和群众投资大鲵养殖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已形成专业化繁育、规模化养殖、社会化服务的良好格局。全市家庭养殖突破万余户,形成一大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并初步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30户龙头企业养殖规模占全市养殖总量的40%。龙头企业采取提供种苗、技术服务、产品代销等形式,加强了与农民的联系和服务。2009全市大鲵养殖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已超过常规水产业总产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