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田间水稻害虫成为鱼的食物,鱼粪又成了水稻的肥料。今年,常山县球川镇棋盘山村村民徐富来经营的200多亩稻田里,放养了3万多条鱼苗,率先应用了“稻鱼共生”技术,没有增加劳动强度,同一块土地就可以获得种稻、养鱼双重收益。
“稻鱼共生”是指在稻田里挖出几条纵横交错的水沟,放养田鲫、白莲等鱼类,水稻收割时可以一并捞鱼上市。“稻田养鱼对农民来说,肯定是一举两得,目前我市有300多亩水田进行了‘稻鱼共生’试点。”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说。
在常山县棋盘山村,记者看到,200多亩稻田里有很多鱼在水稻间游来游去。随行的常山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像田鲫、白莲等鱼类,可以吃掉田间杂草、草籽、水中浮游生物以及危害水稻的害虫,减少了水稻病虫害,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而且鱼类在田间游动、摄食,可以起到松土等作用,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有利于增产增收”。
徐富来说,像稻田里的“福寿螺”是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害虫,不过今年田里少多了,因为一旦稻田里的“福寿螺”产卵,鱼类就可以把它吃掉,“另外,鱼类粪便可以肥田当作饲料,可以丰富水稻的肥源”。
常山县水利局工作人员称,“稻鱼共生”技术其实是一条“绿色生态链”,这种模式下生产的稻米以及鱼类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环保,而且还可以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