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相间的外墙、通排的玻璃窗、长方体的造型……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胡家山畔,一排多层建筑面海而立,格外醒目。如果没有人告知,很难想到这些建筑里除了一栋职工宿舍楼外,另外的四栋楼都用于水产养殖。
这是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瑞滋”)“高值化水产品育种和生态养殖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建设内容。近日,该项目一期完工,建成的四栋海参养殖楼每栋高十五米、分三层,将提升渔业养殖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把良种“保住”
进入10月,天气渐凉。“怕热不怕冷”的黄渤海域海参陆续结束夏眠、活跃起来。近年来,高温、病害成为海参养殖的最大挑战。应对高温天气、保护海参良种也成为青岛瑞滋让海参“上楼”的重要原因。
应对高温、病害,青岛瑞滋总经理范瑞用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有效: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抗病、耐高温的海参新品种。2017年,双方历时12年联合培育的抗病力强、耐高温的刺参新品种“参优1号”成为我国首个抗逆刺参新品种。2018年,“参优1号”在高温天气下因其优良性状得以存活,受到养殖行业青睐。目前,“参优1号”在国内刺参良种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成为我国现有8个海参新品种中产业化最成功的代表。依托“参优1号”,青岛瑞滋在2022年获批国内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
但是,保存“参优1号”海参良种,仍然面临着高温挑战。“原来的老车间距离海边稍远,同时受周边防波堤影响,海水循环不畅,一到夏天就需要开着空调给海参降温。”范瑞用表示,“新建的四栋养殖楼距离大海只有二三百米远,把海水抽上来,水温最高不超过25摄氏度,不需要人工降温,海参就可以安全度夏。”
当前,除了“参优1号”新品种外,青岛瑞滋还培育了“琅琊青1号”和“多刺1号”两个新品系,未来有望继续获批海参新品种。10多年来,为了培育海参新品种,青岛瑞滋搜集了国内外不同地理种群海参,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海参种质库。“接下来,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都将陆续搬迁到海参养殖楼里保存、利用。”范瑞用说。
彰显现代化
走进海参养殖楼一楼,一个个长方形的养殖池映入眼帘,养殖池共分为四排,每排有二十几个池子。走上二楼、三楼,布局几乎一致。“青岛沿海土地供应非常紧张,这样建设能够节约土地,有效拓展养殖空间,实现集约化养殖。”范瑞用说。
其实,养殖“上楼”并不是新鲜事。2019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近年来,生猪“上楼”已引起广泛关注。
但水产养殖“上楼”,国内案例较少,因此,“建水产养殖楼”也并不容易。方案设计方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颇有实力的上海同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此次参与设计海参养殖楼,也是研究院的一次探索尝试。
“我们请了很多专家沟通,以满足海参‘上楼’养殖的各种工艺要求。”在海参养殖楼内,范瑞用指着养殖池举例,一个养殖池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是5米、2.6米、1米,100多个盛着海水的养殖池排列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号游泳池,建楼时不仅要考虑楼高、载重等设计问题,还要考虑海水腐蚀等现实问题。
同等重要的是,一期建设的四栋海参养殖楼,除了能够实现集约化养殖之外,还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例如,在传统的海参育苗车间,养殖的海参生活在波纹板附着基里,清理池底时需要人工将一个个附着基提出来;而在海参养殖楼中,每楼楼顶都安装了多个航车,可以将整个养殖池中的所有附着基一次性全部提出,省时省力。
“根据生产需要,我们还购置了充氧配套设备、水处理过滤系统、水处理消毒系统、精准投喂装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着力建设功能完善、配备齐全的高端海洋水产品育种、繁育研发和生产中心。”范瑞用表示。
打通产学研
在海参养殖楼内,青岛瑞滋打造刺参良种保种中心、刺参良种育种中心及刺参良种繁育中心三大中心。换言之,除了保存刺参良种之外,青岛瑞滋还利用海参良种杂交选育亲本,不断培育新品种,同时将“参优1号”等新品种扩繁,通过出售受精卵和苗种盈利,形成海洋种业“总部经济”。
“我们通过把控种质资源这种方式,把‘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范瑞用初步估算,虽然建设海参养殖楼成本较高,但达产后,预计每年仍有1000万元利润。与此同时,还能带动科研、科普,具有较大社会效益。
进一步的布局正在展开。目前,青岛瑞滋“高值化水产品育种和生态养殖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已经建成。接下来,项目二期还将建设五栋多层建筑,包括办公楼、养殖楼、包含科普展览内容的科研楼等,最终形成一个集生产、科研、科普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刺参育种和繁育示范基地。
海参“上楼”,不是简单地把海参搬到楼上养殖。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上楼”、渔业创新发展,青岛迈出了新步伐。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