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广西新闻网资讯:由梧州市水产渔业专家承担的江河野生黏性卵鱼类种群增殖试验日前宣布获得成功,这是广西第一个成功通过人工鱼巢为载体繁殖西江黏性卵鱼类的技术,为西江野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记者近日在梧州市江河野生黏性卵鱼类种群增殖试验场看到,一个个用竹排扎起来的方格,好比是给天然的野生鱼类扎的一个温床,经过交配后,鱼卵就在竹排扎起来的方格内产下,进行天然状态下的产卵和繁殖。
据悉,由于长洲水利枢纽坝区蓄水后,作为产卵附着物的礁石淹没水下,库区的水环境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占到西江种类近7成的黏性卵名贵鱼类更需要附着物。因此,这些年,西江鱼类繁殖成活率大大降低。今年开始,梧州市水产专家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用竹排作为骨架,在中间通过本地的茅草和水葫芦作为载体来搭建鱼儿繁殖的人工鱼巢,这就好比是人工建造了家具。而鱼儿产下的卵就可以有效的黏附在这些物体上面,从而模拟出了在自然环境下的繁殖。而在人工鱼巢孵化出的鱼苗比起人工投放的鱼苗不但成活率高,而且种群数量也大大增加,保证了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梧州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吴海贵说:“这项增殖技术的研究成功,可以带动江河野生(鱼类)资源的增殖保护,提供大量的苗种;对于今后西江鱼类大规模发展是一个技术性的保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