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田网消息: 稻鱼共生项目在贵州湄潭示范成功
青田田鱼今年为贵州农民增收亿元
日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效稻鱼共生系统”西部示范与推广现场会在贵州省湄潭县召开,此举标志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项目在湄潭示范成功。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叶明儿说,青田田鱼在贵州省湄潭县实验两年来,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价值,而且色泽变得更加鲜艳了。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农民种植水稻,生产的“茅贡米”声名远播,但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元。
青田田鱼能够“远嫁”贵州,是湄潭县与浙江大学合作的结晶。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迁至湄潭,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去年浙大派了许多专家去支持湄潭的发展,曾在我县柔性挂职的叶明儿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叶明儿在湄潭考察后发现,当地稻田多,而且同处山区,自然条件与我县相似。为此,他建议让青田田鱼扎根湄潭,发挥扶贫的作用,还专门申报了“西部现代高效稻鱼共生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支持。
为认真探索异地试养青田田鱼的经验和技术,浙江大学、贵州大学、湄潭县共同组成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浙江大学安排20万专项资金作为项目启动经费,确定3个试点乡镇,并根据湄潭的特点,采用沟坑模式稻田养鱼。去年,湄潭开始引进青田鱼种实验示范,第一批投放的大规格冬片鱼苗试养成功。今年1月,湄潭又从我县引进619尾种鱼,经过5个多月的技术攻关,克服雪凝灾害的保种工作和凝冻低温天气、两地温差等影响,最终成功繁育出了青田田鱼苗。专家们通过实验表明,湄潭的稻田较肥沃,田鱼苗的生长速度比在我县快。
叶明儿介绍,在我县实施“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同时,浙江大学对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改进稻田基本设施,提升稻田水位;变单纯种稻为种稻为主、养鱼为辅的种稻、养鱼并重;变粗放粗养为精放精养;以稻、鱼为核心的安全、高效生物链构建等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缩短了田鱼养殖周期、使稻田每亩鱼产量从传统养殖的10至20公斤提高到150至200公斤,产量增加10倍,并且保持水稻产量不减、略有增加的态势,极大提高水稻和鱼的综合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使农民收入明显提升。
据了解,湄潭县按每亩300尾田鱼苗投放,于今年7月中旬完成全县青田田鱼的稻田投放工作,示范点面积达1500余亩,全县稻田养鱼面积5000余亩。目前,田鱼成活率达90%以上,预计收割稻谷时,每亩可收获青田田鱼150斤以上,按现行市场价估算,每亩青田田鱼产值可达2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增收1亿多元。不仅如此,每亩水稻可增产15至20公斤,价格每公斤提高0.6元左右,大米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