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网美术分频道资讯:一个只有100多平方米的池子,五个月能让主人净赚20万,听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但这确实是发生在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君乐村养鱼户邓志春身上的事实。
今年4月,邓志春的鱼塘出池了饲养成功的第一批泥鳅苗,随后短短5个多月时间,又有几批泥鳅苗相继出池,让邓志春钵盆钵满净赚了20余万元。眼下,他培育的泥鳅苗仍供不应求,上门购买者络绎不绝。
邓志春是东坡区松江镇出了名的养鱼能手,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从事稻田养鱼,到现在已形成了20余亩的养殖规模。近几年来,由于邓志春主要养殖的黄桑鱼等鱼类的发病率较高,加之市场已趋于饱和等原因,以致养殖收益不堪理想。于是,他潜心在新的养殖种类上进行探索,也就在2007年初,邓志春偶然从电视上看到江浙一带泥鳅规模养殖,在当地池边价就达到每公斤30元,还处于供不应求,大量优质品还出口到韩国。这使市场眼光敏锐的邓志春很快意识到发展泥鳅的市场前景,便开始对眉山境内市场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修文、尚义等地的养殖户其实也已经试养过商品泥鳅,但先后都失败了,这让邓志春心里没底,泥鳅毕竟是一个新的养殖项目,饲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且泥鳅苗都要靠买野生的。”再难饲养也得试一试,邓志春分析认为,养泥鳅与养鱼技术应该都是相通的,凭着自己这20多年的经验,只要细心点肯定能成功。”于是,2007年8月,邓志春从市场上购回数十万尾野生泥鳅苗,放养在自己一个两亩多的鱼塘养殖。
“当时养殖泥鳅的关键难题就在于泥鳅苗的繁殖,只要人工能够大量培育出泥鳅苗,泥鳅养殖的市场开拓就顺畅了。”邓志春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泥鳅苗的培育上,到2007年底,经过反复实践和艰辛努力,他的第一批泥鳅终于长大成型到了产卵期,怎么挑选好的种鱼是关系培育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些天他起早睡晚的地蹲在池子边,选些母种出来仔细观察其产卵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看怎样提高产卵率,慢慢摸索出了些门道:“选种鱼时要分公母,还要分成熟度,一般来说母体整个体形比公子要大过3/4,成熟度在达到80%,成熟度过高也不行,可能会产出寡蛋。照这样的标准1000公斤成苗可能只能选出5斤左右做种鱼。”接着邓志春便将选中的种鱼移养到100平方米的专用种鱼池进行培育。但有天早上,他突然发现鱼苗大量死亡,经查明是水的酸度偏高所致,从此他每天又多了项工作,就是测试种鱼池水的酸碱度和氨氮值,以保证最佳水质,因此,他的泥鳅苗培育也就逐渐走上了正轨。
到今年4月,邓志春精心培育的这100平方米的泥鳅种鱼池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产卵期。通过水产站等途径了解到信息的养殖户们很快慕名而来,来自思蒙镇的养殖大户陈文信以150元/万苗的价格买了50万苗,他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这个价格比起野生泥鳅苗成本低多了,人工培育出来的发病率也低得多,而且比较好养。”
本地市场销路的打开,邓志春并不觉得满足:“现在正是拓宽外地市场的好时机,只要我能保证苗源的供应,回报效应绝对可观。”通过经纪人等途径的联系,邓志春的泥鳅苗在5月份就开始销售到浙江、福建一带,在省内更为绵阳、德阳等地多家养殖户所青睐。
截至9月下旬,邓志春的种鱼池已经产出销售了7000多万尾泥鳅苗,为让养殖户有更多收益,他现在还将鱼苗价格降到60元/万苗,5个多月来,除去成本,已经净赚了20余万元。
小试成功的邓志春近日告诉笔者:“下一步我还将进行成品泥鳅的大规模养殖,按现在市场较低价20元/公斤的商品泥鳅计算,除去每公斤8元的饲料成本,每亩一批出产1000公斤就可获利1万元。”
南方渔网编辑:石明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