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三农在线资讯: 在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瓯江南口,有一个岛叫灵昆镇。其河口区有富饶的沙滩资源,在上世纪70年代前,是一片待垦的处女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励着水产事业要大干快上,灵昆镇在省水产厅的支持下开始试养文蛤,终于建成了国家万亩文蛤园区。如今,该镇的文蛤养殖面积已达2.45万亩、出口达3000吨、创汇480万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蛤之乡”。
文蛤,是河口性经济贝类,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味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1979年,浙江省水产厅立项开发文蛤,由温州市水产局(地市合并后,改为瓯海水产局)组织实施。瓯江南口的井江沙,南北有陆岸挡风,面积广阔,潮涨淹没,潮落干露,流缓浪平,饵料丰富。井江沙中心偏西的一大块面积约1500亩,该局指定由灵昆水产养殖场进行试养,选择其中400亩围为精养区。1979年4月中旬,从江苏省如东县引进102吨文蛤苗种,经海上44个小时运抵灵昆,成活蛤苗87吨(精养区70吨、对照区17吨),个体平均壳长2.8厘米,只重13.5克。
试养期间,养殖区遭受数次台风和洪水的袭击,由于管理到位、工作扎实,试养8个月,个体平均壳长3.2厘米,只重13.5克,且在围网东北向600米沙坎上,发现稀散着不到1厘米的稚贝,充分表明:引养的文蛤,在此“稳得住、长得大、能繁殖”。功夫不负有心人。试养3年,文蛤个体壳长3.4厘米~4.6厘米,只重平均26.3克,测算贮存量约90吨,比放养时增加28.5%。
省水产厅立即指示:“继续扩大成果,形成生产力,将现有符合出口规格的文蛤,运日本试销。”在省水产粮油进出口公司帮助下,邀请长期从事中国水产品贸易的日本兵库县贸易株式会社营业部桥本贞夫主任,于1982年6月来井江沙观察。当他看了养殖场环境条件和文蛤样品后,就讲:“我仅知道江苏、辽宁、广西产文蛤,从未听说浙江也有文蛤。”他握着漂亮的文蛤连声道:“好蛤,好蛤。”随之拿出一个文蛤的包装袋,交代一定要印上“温州文蛤”的字样。
1982年12月,日本冷藏船“大宇丸”低温、专船装运试销20吨文蛤,船抵日本,文蛤投放市场,由于质优量足、肉味鲜嫩,消费者争购,日商信息反馈,要求增加出口。到1996年,文蛤养殖已覆盖该沙滩全部面积。5年内,文蛤出口390吨,创汇25.6万美元;为1982年的19.5倍与46.7倍,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出现了苗种的紧缺。水产科技人员鼎力相助,攻克了育苗的难关,奠定了发展基础。面对沙滩养殖面积已饱和,他们又大胆创新利用闲置的虾塘底铺沙,补养文蛤获成功,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面积大幅度上升,竟突破万亩大关。灵昆被命名为“中国文蛤之乡”,并建成了“国家万亩文蛤园区。”
一批新秀不满足于现状,带着资金与技术南闯福建、广东,北到江苏、山东,敢于开拓新养殖场地,更上一层楼。如养殖户金益春,承包山东省黄河口1000亩旧虾塘,利用当地文蛤苗精养文蛤,投入产出比1∶15,获利丰厚,在当地掀起了养文蛤的热潮。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大力开展了文蛤精养和暂养。据报道:河口区依靠水产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00多户。
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养殖户树立了品牌意识,注册了灵昆牌文蛤,实施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了信息网络,正式开通了“中国文蛤网”,全天侯发布市场供应信息,供养殖户掌握动态;扶植龙头企业获取出口自主权,改变由客商收购再出口的历史;巩固日本市场,开发韩国、朝鲜销售渠道。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产销两旺的新局面。去年,该镇文蛤养殖面积达2.45万亩、产量3080吨;其中出口3000吨、创汇480万美元。小文蛤从无到有快速崛起,终于做大做强,同时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餐饮(农家乐)等行业的市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繁荣灵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南方渔网编辑:白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