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含脂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据报道,水母中的胶质有阻止伤口扩散作用和促进新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自然海区海蜇资源已很贫乏,成品价格居高不下。海蜇人工育苗的成功让广大养殖户眼前一亮,随之带动起来的海蜇的人工养殖因其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而很快被广大养殖户认可。我国的沿海地区有大量的废旧养虾池与海湾可供利用,还可以同海参贝类等多种经济种类混养。在北方每年的6、7、8及9月上旬都适宜海蜇生长,南方养殖时间则更长一些。一些条件好的水域在50天~70天的养殖过程中可以出现15公斤~20公斤的个体,海蜇个体之间除饵料竞争之外无其他关系,饵料丰富的水体可以轮放轮捕。目前,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及养殖期间各种理化因子对海蜇的成活率的影响,水温以及天气突变对海蜇性成熟的影响,不同饵料生物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以及大规格苗种的长途运输等一系列难题都已基本解决。大规模培育海蜇苗种在技术上已经取得成功。人工养殖方面,按每亩放养300片幼蜇,回捕率10%计算,每亩出成品30片,每片按10斤计算,亩产达300斤,产值为1200元~1800元,盈利800元~1000元。随着海蜇全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经验、技术的不断积累与稳定,海蜇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
但是海蜇养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几年来的人工养殖尝试可见,苗种放养成活率低成为制约海蜇养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蜇苗放养规格越大越好,特别是在幼蜇后期,因其长出平衡棒而可以在水层中活动,摄食几率大大增加,长速快,同时又可以避免底层鱼类的伤害,成活率高,综合考虑是放养的最适规格。但因运输出苗等因素限制,厂家的苗种销售规格一般是在1厘米~2厘米的稚蜇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在底层活动,游泳能力弱,且无法躲避底层敌害,此时如果直接投池势必造成放养成活率低。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发现,在放养池附近进行网箱暂养无疑是解决此矛盾的较好办法。
海蜇作为一种食用水母,其经济价值每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海蜇人工苗种的养殖成功不仅使广大渔民及养殖户致富,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鱼、虾、贝类等一些水产品所不能利用的较深的大水体,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一个崭新的养殖品种,同时也为当前进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