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第一章虾养成期对生活环境要求
第二章老虾池的改造
新建的虾池经几年的养殖,由于虾排泄物、残饵、生物尸体的沉积,往往便池底积一层很厚的有机物。缺氧时,进行无氧分解,形成一些有毒的中间产物,如尸胺。组胶、腐胶、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机物如不彻底清除,势必影响养殖生产。常用曝晒;清淤和浸泡冲洗等三种方式。
一、曝晒
曝晒仅适用于污染较轻的池塘,收虾之后将水排干,经烈日曝晒10~20天待表泥全部由黑色氧化为黄色之后,再翻耕一次,把底层翻到表层继续氧化。为防止病菌的危害,放苗前还应用含氧消毒剂消毒。
二、清淤
用人工搬运、推土机及泥浆泵等将池底淤积层搬出池外,切禁推到坝坡上,以防止灌水后再被风浪或雨水冲回池中。清淤要注意把虾池死角、死沟的淤泥清理干净。
三、浸泡冲洗
在干燥无水情况下,有机物很难分解,尤其是泥层或泥块里面的有机物不易分解,仅是表层的还原物被氧化,虽然表层已变为黄色,但泥中还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一旦灌水后,泥层仍会出现黑泥。所以应改晒池为浸池,促进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并溶入水中。浸泡与耙松结合起来,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晒池与浸池各有利弊,最好是两者结合,即收虾后光晒滩数日,以杀死表层的各种病原体。而后,灌入较浅的水,以浸遍池底为限,浸泡数日,排出池水,晒1~2日再灌入海水浸泡冲洗。两次浸泡之间还可以耕耙一次,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池底无黑泥为止。
第三章虾苗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一、虾池整理
主要是将池中的有机物彻底除去或氧化成有用肥料,并将虾池整平、冲洗。换土。
1、晒池晒他目的是让池底充分氧化。一船虾池收成后应将池水排干,然后将有污泥的地方加以除去,有机物污泥过多时可用制沙机制出然后加以曝晒。晒地时间15~30天不等,以池底泥被晒至呈龟裂状为宜。甚至,可利用冬天空池时间,晒地45~60天。通常在曝晒前常加生石灰以促进地底有机物的氧化及池底泥土的改良。若池底为沙质土。里层也受污染,应加以翻耕,再以曝晒,使充分氧化,然后加以整平。每亩撤石灰100~150公斤。
2.冲洗如果池水无法排干,或池底过分老化,则通过反复灌排水浸泡、冲,或使用水泵将池底老化的淤泥冲出地外。此方法处理后,在进水放南前最好配合消毒处理,充分消毒池底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3.换土在污染过剧或晒干及冲洗困难时,可使用换上补救,即将老化的泥土挖起运走,填加新土(最好沙泥),填于地底8~10厘米。这种方法需较大的费用,但其效果好。因为地底污染严重的虾池,仅靠晒地和冲洗效果不佳。
二、药物清池
虾池整理后,纳潮进水冲洗3~4次,。直至虾池无铁锈水为止,池水PH值稳定在7.8以上,再用药物清池。清池的目的是把有害于虾生存与生长的生物杀死,包括鱼、虾、蟹、藻、草类及病菌等。
三、进水和培养饵料生物
药物清池后1~2天便可开闸进水,若虾池水位高应排水几次,使药物余毒尽快地消失。如果清池水位浅,又是用肥用的药物,不是立即施肥放虾苗,就不一定排水。进水一定要经过闸门的滤水网,网是用60目锦纶线或尼龙筛绢制成直板片或锥形网。面积大的,需要滤水快的,均使用锥形网,网长为网口宽5~6倍,网的尾端用绳扎紧。外闸槽安装较大网目(l厘米)的直板网,以阻挡杂物。每次进水时,必须十分小心,根据过滤网承受能力,决定闸门开启的高低,以免闸网被冲破。开始进水30~40厘米,然后施肥培养饵料生物。以后逐渐提高水位。
在虾池繁殖饵料生物,是充分利用天然池水的生产力,促进虾生长,解决饵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被广为应用。 观介绍东南亚养殖斑节对虾的绿苔培养方法。
绿苔由丝状绿色藻类及钩虾、烧足类、附着硅藻等组成。培养时,排干池水,晒3天,池底干后。放进足够的水以漫土壤,再向池底接种丝状绿色藻体。加水至水深20厘米。接种后3~7天按每立方米施18~20克的混_无机肥料含氮。磷分别为16%、20%)。一周后水深增至40厘米。从第2周开始,每周每立方米施上述肥料9~10克。
第四章虾日常投饲管理
一、饵料的要求
虾饵料也分为鲜活饵料(生饵)和配合饲料两大类。鲜活饵料,虾生长快,但来源不稳定,不易保鲜,易变质从而影响水质,易诱发疾病,现使用较少,使用优质的配合饲料对水质和虾池的污染较少,更有利于生产。
二、配合饲料的选择
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由于使用方便。卫生、来源稳定,不必有特殊的储存设备,不易引起水质恶化,所以普遍被养虾业者大量使用。目前我国生产对虾人工饲料工厂有几十家。由于工厂设备,原料品质、配方和管理的差异,饲料品质差别也很能大,如何选择优质饲料,成为养虾业者必备的常识之一。
1、外观:包装袋上应有正式工厂标记,并注明政府标准生产字号,出厂日期亦应注意(饲料越新鲜,品质越佳,一般应在出厂二个月内淡佳。)打开包装袋后,饲料应有腥香味,颗粒光滑且粒状整齐,粉末少。如香味不正常或有发霉现象,均不可使用。
2.水中安定性:饲料如易溶于水中,对虾即无法取食且会污染池底,一般优良饲料在水中的安定性可维持在二个小时以上,判定安定性可用碗或杯子,吸取池水,投入饲料后观察浸泡时间内溶散的程度即可判定。某些不良厂家,为了增加饲料颗粒的硬度,减少粉末的量及增加饲料在水中的安定性,在饲料制造过程中添加过量的化学粘结剂,过量的粘结剂,会影响对虾类的消化和吸收。
3、嗜口性:即是对虾对饲料的喜好程度。目前养虾业者有多种方法作为嗜口性的参考,我们认为现今的虾饲料主要成份为鱼粉,虾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不摄食,若发现虾有不援食的现象时,大部分是由于水质底层状况不佳的结果。放对虾养殖现今不是求得嗜口性优良的饲料,而是在求得优良环境下使对虾食欲良好。
4、饲料系数(饲料效率、换肉率):很多人认为对虾喜食的饲料是最好的,其实这一观念是不正确的,它只反映了饲料的嗜口性,饲料的好坏应以饲料系数(饲料效率、换肉率)来作判断,吃少量的饲料而长出多量的虾肉才是合乎经济效益的优良饲料。平常饲料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依虾的生长状况来评估饲料的好坏,虾收成之后更须计算出饲料系数作为日后的参考。
三、投饲料量、投饲料时间及方法
投饲料量的参考资料很多,甚至饲料袋子上均有详细的说明,然而,虾的摄食量与天气变化、虾池环境状况、虾健康及生理状况等有关,故技饲料量应视虾池的摄食情况机动调整。天气晴朗水温适宜时,虾摄食量增加可多投,阴天时水温降低,要减少投饲料量,虾生病或水质不良时亦要少投,甚至不投饲料。投饲业量要适当控制,残余的饲料不仅易使水质恶化,虾也易患疾病。检视摄食情况时,可做小型绍网放置于虾池中,投饲料一段时间后,再拉起来观察,最好能结合下虾池检验残余饲料的方法,来判定是否有残余饲料,从而决定投饲料的量。
要准确确定投饲料的量,必须采用小增网加下地验料方法,前期以3.5~3 小时、中期2.5~2小时、后期以1.5小时食完为标准。
小增网是要作为虾池中虾摄食的参考依据,因此,设置地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才能有参考价值。每虾池的小结网应设置3个以上,大小1平方米左右。增网内的饲料量不必特别多给,否则失去参考价值。
对虾为底栖水生生物,正常情况下并非均匀分布于池底,但饲料的投放应平均撒布,使虾摄食机会相等。在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对虾援食60~70分钟即呈饱食状态,如受其他不良因素影响,摄食 时间须延长,一般养业者视对虾的援食 时间每餐为60~120分钟,摄食时间长会 导致饲料中部分营养成分溶于水中,故应尽可做能地缩短摄食时间。 对虾的胃部大都位干额角上绿倒数 第一与第二额齿的下端,每餐投饲料完 毕后,可在增网上取下数尾虾,检查其胃部则可得知援食情况,而作为饲料投放 量的参考。 对虾的胃很小,肠也不弯曲,其每次 摄食量并不多,也易消化、吸收与排泄,依观察摄食后,经4~5小时即呈空腹状态,政投喂饲料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虾苗阶段如他中有大量的浮游性动物供食,则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即可,幼虾后必须每日投喂3~4次。将每日投喂量分成几餐,一般夏天中午偏少,冬天早上及下半夜偏少。至于投喂时间无须硬性规定,由各养殖业者自行调整。
投喂饲料量应依虾的成长而适当调整,养虾业者应每10~15天,以撒网捕测出虾的平均体重、体长,作出虾成长曲线图,来了解虾生长情况是否正常,并估计出投喂饲料用量。
四、促进虾同步生长
虾过程中,常出现个体大小的两极分化,即被群众称为“公孙虾”的现象。 其原因是:
①放苗时虾苗大小和质量的差别;
②供饵不足,强者饱食,弱者饥饿;
③池内出现病虾,使个体间出现差别。
对策是:投饲料时采取“先大后小。先粗后精、先干后鲜”措施,每天投喂6次以上,在投饵时,先投颗粒较大、营养 价值较低的配合饲料,让个大、竞争力强 的虾先饱,后投颗粒较小的、营养价值较 高的饵料,小虾会迅速生长,逐渐使虾池的虾大小较一致。
第五章虾池的水质控制
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的生长 和生存。台湾养虾业者认为“养虾就是养 水。”如果能有效地管理水质,使虾的生活环境良好,则其健康,生长迅速。水环境污染物质超过虾忍耐的程度,轻者 会引起生长不良或慢性中毒,导致虾生 理机能降低,活动行为异常,严重者会引 起急性中毒而死亡。因此,水质管理在养 虾中占有很重枯的位置。水质的好坏受水源、气候、水中生物、残饵及生物泄物等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是单一作用,而且综合地相互作用,所以,对每一个影响因素必须注意加以控制,使水质安定,促使虾生长。在水质管理中要细心地观察和有经验的判断与分析。
一、虾池水质要求
二、盐度调节
各类虾对盐度的要求见第一章。如果虾长期处于低盐度的环境中则虾体弱,无法忍受环境变化及疾病侵袭,体色出现蓝色(天空色),体弱多病易死亡。如果长期养在高盐度的池中,会影响其蜕壳,成长慢,斑节对虾要养殖4个月以上才能达到25克/尾左右。养殖时间长,饲料消耗多,且底质、水质受污染,虾易感染病害,成活率低。但是如能控制好放养密度、水质。残饵,在高盐度饲养下,抗病性较高,养成的虾体色较美,肉质较好。比较理想的斑节对虾养殖期间的盐度控制是:如果养殖4个月,第一、四个月的盐度为20Too左右,第二、三个月盐度为12~150Wto因此,养虾场地最好配备引淡水设施,以便根据虾生 长的需要,调节虾池盐度。
三、PH值
虾池水质PH值因藻类进行光合作 用,大量消耗二氧化碳,导致水中重碳酸 盐类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及氢氧根离子, 消耗酸性物质,使pH值升高。每天14~16时一般是当天中PH值最高的时刻。 PH值降低是由于藻类、水生动物的呼吸 作用,藻类老化或者因虾排泄物及残饵多 导致地底有机物的腐败而降低。PH值降低会使虾血液PH值亦下降,减少血液运 输氧气的功能,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在溶 解氧不低时也易引起虾浮头,造成损失。 在一天当中,PH值最低时发生在02~04时。要控制池水的PH值,就要注意观察 水色,控制藻类繁殖的数量,及时清理有 机污物。南方虾池潜在的酸性土壤较多, 尤其是雨后虾池经常反酸,或出现上下层水PH值差别大等现象,要加大换水量并 施石灰水升高PH值。在PH值过高时可 用明矾调节降低。
四、透明度与水色
透明度是池水中理化因子的综合反映,更与水中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有关。较理想的透明度是:前期30~40厘米,中后期40~60厘米。虾池水色受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左右,良好的水色应是黄褐色或黄绿色,其他颜色均为不正常水色,应引起注意。
池中的浮游植物是虾池溶解氧的主要来源,而且可以吸收非离子态氨(NH3- N、亚硝酸氨(No2-n)及二氧化碳(co2),减少其毒性。浮游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虾的饵料,尤其是养殖前期,可以迟投或少投饵料。良好的水色,对虾池虾比较理想。池中有一定的浮游生物量,会降低速明度,起遮阴作用,减少虾的活动(尤其斑节对虾喜欢有隐蔽物),有利于能量消耗及客鸟的吞食。有一定水色蓄热比清水为佳,散热速度比清水漫,因此,水温比清水的虾池高0.5~Zt,在低温期有利于虾类的生长。
五、控制水质的措施
养虾“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饵”,“养虾先养水”。如何保持良好的水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提出几种措施供参考。
1、根据虾池的条件,可承受能力,放养适宜密度的虾苗。
2.合理、科学地投饵,根据具体情况 准确地控制投放饲料量,不至于败坏水质。
3.保持良好的水色,使池水有一定 的浮游植物量,白天有增氧作用,能降低 二氧化碳、氨氮、硫化氢对虾类的毒害作用。
4.科学换水,养虾前期主要是溺水,中、后期主要是换水。 由于现在虾病非常严重,往往出现 多换水多死虾的现象,因此,因地制宜不 换水或少换水尤显要。比较保证的水是:
①在沉淀池中沉淀24小时以上的海水;
②用消毒剂、漂白粉等处理后的海水;
③过滤海水;
④淡水。
5、增氧:可用增氧机增氧或化学药 物增氧,改良水质。
6.药物改良水质:根据具体情况或 定期在池中施放药物,杀死水中细菌或 改良水质、底质。如消毒剂、漂白粉、石灰、佛石粉、白云石粉、硝化细菌类、有机分解酪素等。施这些药物还可以起着预防疾病的作用。
第六章虾养成期的病害与防治
一、虾病的成因与预防
虾病的发生原因往往由于:
1、养殖环境不良:对虾密集养殖,由于近饵及排泄物的增多,便池水不好控 制,造成虾生理生态不平衡,健康状况自 然不佳,对环境变化就难以适应,虾病就 产生了。现今虾病成因环境为害最大。
2.食物中毒:投喂不新鲜或腐败的 下杂鱼、虾、贝类,不仅污染水质,且使虾 中毒生病。
3.寄生虫或病原菌引入,此由水源。 虾苗及下杂鱼、贝类引进。
虾得病症状非常明显,但一般养虾 业者最易疏忽,直到发现时为时已晚了。虾得病症状表现为:
摄食量减少;
活动不正常(浮头、沿池壁游动或 附于池壁边);
尾扇有瘤状突出物或烂尾现象;
断须;
虾壳色泽不正常,壳软或过度硬 化,壳上有附着物;
鳃部不透明具色泽或污物;
成长减缓。每日应从小增网中取数尾虾作检查,且沿地进寻查有无病虾, 发现病虾就应早作适当处置。目前国内 市面上很多成药,但具有明显效果的不 多,有时甚至对虾有害,所以建议养虾业 者做好日常管理,使用优良的配合饲料 及适当的药物处理,让虾有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这才有丰盛的收获。
二、敌害防治
1、五须虾:为小型虾类,经济价值低,繁殖快,在对虾池中不仅争食饲料,还攻击刚蜕壳的虾类。所以养殖池在放养成之前要毒杀之,注水时也要用细网滤,防止其进入池中:他中五须虾尚无有效药物毒杀,只能以定置网或吊网诱捕除之,但效果不佳,对虾分段式养殖可预防五项虾大量产生。
2.杂鱼、罗非鱼、虾虎鱼及其他鱼类在虾池会争吃饲料与消耗水中溶氧,故应尽量避免进入。养殖期间如杂鱼过多,可采用茶粕毒杀杂鱼。
三、病害防治
1、病毒性白斑病该病是由白斑杆状病毒(WSBV)感染对虾而引起的,可感染我国所有养殖的对虾。养殖的虾类,在受到WSBV感染后,多数在一周内死亡,并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而在有弧菌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被感染的对虾则会出现身体发红或其他并发症状。对于不同的虾类,其白斑症状也略显不同。对于甲壳较厚的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甲壳白斑十分显著,肉眼即可从外表观察到,而对于甲壳较薄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则常常需将甲壳取下才容易由肉眼观察到。现在的研究表明: WSBV是经口服途径水平传播的,野生甲壳类和被WSBV污染的食物是WSBV的传染源。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已被WSBV染的对虾。因此对于白斑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即切断WSBV的传染途径,防止养殖对虾被感染。WSBV对含氯、含碘消毒剂及干燥和高温是比较敏感的,消毒预防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消毒剂量把握不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养殖池水中有机物浓度对消毒剂的影响。其次,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营养不良和被其他病原(如弧菌)感染,会加速白斑病的暴发,而采用免疫激活剂口服和疫苗的处理,已被证明能提高对虾的免疫保护能力,增强其抗病力。因此,对于对虾病害的防治,除了采取严格消毒海水和池塘预防传染外,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用增氧机维持较高的池水溶解氧浓度和采用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立克次体病轻度感染的对虾无症状。严重感染的对虾嗜睡、厌食。斑节对虾的立克次体病是感染固定的吞噬细胞。触角腺细胞和Y器官细胞。腹部肌肉不透明,肝胰脏呈现糊状,鳃血管常有血细胞聚集。立克次体位于细胞质中。预防措施同WSBV病。治疗方法未见报告,四环素或氯霉素可能有效。
3、黑鳃病引起黑鳃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底质及其水质受污染而引起弧菌及镰刀霉菌大量繁殖,寄生于鳃丝上所致。初期鳃呈现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逐渐变暗,最后变黑色,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原生动物、重金属的铜和铜、油类的污染、一些化学刺激物(高锰酸钾、氨、硝酸盐及缺少维生素C)也会产生黑鳃。如果是由弧菌引起的,即可用2~3 X 1ppm映哺哇酮浸泡 2~4次,有一定疗效。
4.弧菌病(红腿病、败血病)是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放又称败血病。病虾全身及附肢变为红色或暗红,背部弯曲。病虾行动迟缓,胸肢支撑无力,多拒食,不能控制行动的方向,时而在水面打旋,时而在池边缓游或爬行,重病者倒倒在水中,此病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在池边。防治时要严格清池,放南密度不宜过大,注意保持良好水质。如果水质不良,要大换水。若池底腐败污物多,可采用大量的沸石粉或麦饭石及可保净(每1.5亩1~2包施入池中)。治疗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0.5克,连续投喂,可控制病情。
5、烂眼病由非群霍乱弧菌侵入虾体及眼球引起的。初病时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都烂掉,仅剩下眼柄。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肌肉变白。病虾行动呆滞,匍匐于水草上或地进水底,时而在水面上旋转翻滚。多数病虾在一周内死亡。防治时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水质。可用0.6~ 1.0 X 1ppm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 2~ 3 天。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 0.5克,连续投喂3一4天,进行治疗。
6.白黑斑病(白斑病)由弧菌感染所致。亦有人认为是援食了霉变的饲料引起的。发病初期病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心鳃脊及心区有白斑,2~5节甲壳的后下线各具一个白斑。白斑变为黑斑,然后死亡。此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亦高。治疗方 法同红腿病。 7.烂鳃病病虾鳃丝腐烂坏死,组 织腐烂、萎缩。鳃中血淋巴内有细菌(菌血症)。多发生在7~9月的高水温期。危管性 大,感染率高。防治时要彻底清污、清池, 保持水质良好,放苗密度要适宜,要注意 投饵的质和量。可用抗生素治疗,用量和用法与治疗烂眼病相同。台湾用孔雀绿 0.5一0.8x1ppm,药治1天。
8、丝状细菌病
以发状白丝菌为主,还有发硫菌、滑定细菌、噬纤细菌、黄杆菌等。它们单独或与发状白丝菌一起侵袭虾体。发病时影响较大的是鳃,严重者可使鳃变黄色、褐色甚 至绿色,随着丝状体粘附异物,而使颜色变化。可妨碍对虾呼吸,在水中缺氧时会 发生死亡。严重时使蜕壳也有影响。多换水,改良水质,注意虾营养,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对已感染的虾,可用:12一15X1ppm的茶籽饼泼洒,促使对虾蜕壳,蜕壳后要大换水;全池泼洒 5 X 1ppm高锰酸钾, 6小时后大换水;用艾夸特灵(Aquatrine)(一种螫合钢除藻剂),使用铜离子0.lx 1ppm,24小时流水药治,或Cu2+0.2~0.5X1ppm,4~6小时静水药浴。用 1X 10ppm氯化铜对控制丝状细菌也有效。
9.微抱子虫病病
原是微泡子虫(Nosema nelsoni)、匹里虫(Pleistophora sp.)和特汉虫门(Thelohania sp.)三个属,其中以特汉中虫较多见。被感染的虾肌肉变白、松散柔软,不透明的白色区域不断扩大,整个腹部变白油色,故称棉花虾。微抱了虫主要侵袭肌肉。匹里虫侵袭肌肉。
心脏、胃壁、鳃和肝胰脏。而特汉虫先侵 袭血管,随后在卵期处大量繁殖,使卵巢 呈乳白色,沿背中线有不透明白带,严重 时可扩散以附肢、头部、眼柄等处。此病轻者可影响对虾的繁殖,重者造成大量 死亡。每年6~10月是发病的季节。方法 主要是用石灰、漂白粉彻底清池,及时清 除病、死虾。
10、肌肉坏死症病
虾腹部肌肉局部出现变白不透明,偶尔发生于步足及游 泳足。严重时全身肌肉变白,并会出现坏 死区。主要是由于放苗密度过大、溶解氢 低、水温及盐度变化大所致;防治时应在高温季节加强换水,维持水深1.5米以 上,使水温和盐度的变化稳定。改变环境 6小时后能恢复正常。
11、丝藻附着病
由于水质管理不当,促进丝藻大量繁生,斑节对虾壳表面 因布满丝藻,而不能正常发育成长,久不 蜕壳,逐渐虚弱死亡。日常水质管理良好就无此病出现。得病后,可改变水质,如盐度、水温的改变,可刺激虾虫脱壳。另施放 12~ 15 X 1ppm茶籽饼茶粕促进蜕壳亦可。
12.痉挛病(弓弓腰)病虾腹部弓起,各关节不能活动,呈僵硬状。尾部弯子头部胸部之下,呈抱尾状,两眼并起,僵直。此病多发生于高温期惊受吓之时。此病流行时,应多换水,提高水位,不要惊动虾或撒网取虾,这些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13、烂尾、断须和断足对虾于池中的打斗或池水水质不良都会有烂尾、断足和断足等现象,故维持良好水质及正确投喂饲料目可防止此病。少数虾池虾得此病无须药,只要加强水质管理则可,多数虾池虾得北病可能是细菌造成二次感染。除了大量换水外,须投消毒剂减轻细菌感染。
第七章几种养虾模式的介绍
现有的养虾模式很多,使用比较普遍和养殖效果较好的有如下几种:
一、高位池养虾模式
因其池底水平高度在高潮线以上,故名。其实这是一种高度集约式提水增氧的养殖模式。也是我国现代养虾成功的模式之一。其每个虾池大小为10~20亩,池高度为2.5米左右,圆形为多。养成时水深大都在1.8米以上,按每亩配套1台0.巧手瓦的水车式增氧机,使油水形成旋涡状的环流,污物、残饵可通过池中间的排污孔排出。平时加水补充被蒸发和被渗透的水量,基本上不排水。绿水养虾。收虾后,池水要被完全排干,因而可让底质彻底地进行暴晒、氧化、翻耙、浸泡,从而降低了池底的污染。特点密度高(每亩放苗2.5~7万尾)、产量高(国外的每造亩产高者可二千多斤,国内的亦有一千六百多斤的记录)、可控程度高,增氧、提水、全部投入人工配合饲料,管理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效益高、风险大。
二、配备海水处理系统的养虾模式
专门空出部分虾池作海水处理之用。海水处理主要通过过滤、沉淀和消毒这三种措施来进行。目前该模式在我国和东南亚如泰国已有采用,且获成功,此模式需将部分虾池约占养面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空出专门作为海水处理之用,在病毒性病频繁发生的今天,可高产稳定,但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大规模普及。
三、添加淡水的养虾模式
此模式为湛江养虾业者所创。在有淡水水源河流或地下水井的虾池,预先用漂白粉、石灰等药品消毒处理好一池海水,培养好基础饵料之后,即放入虾苗,需加水时则全部添加淡水,至养虾结束。此模式要求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由于断绝了与来源于天然海水的虾病毒的接触,能有效地预防病毒。虾在低盐度的环境中生长快,但亦会发生其他细菌性等的病害。生产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应用。
四、传统的养虾模式
这是相对于上述三种模式而言,过去利用潮差进排水,水位浅,不增氧的养殖模式。此模式易受细菌、病毒等的影响,放苗密度低、产量低、成本低和效益低。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