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南美白对虾从放养开始至养成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对虾在水表层缓游、慢游、群游异常活动的现象——游池,同时伴随有虾类死亡,大多数养殖者把它作为一种病害处理,使用了各种药物,但收效甚微。笔者经过对多起游池现象的观察诊治分析发现,游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水环境不适、病理以及营养问题等几方面,而大多数游池现象是因水环境不适引起的,其次才是病理或营养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引起对虾游池现象的几种原因及对策浅析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一、因pH值、水温不适造成的游池
2003年5月21日,一淤溪养殖户反映刚放养的8口虾塘有2口的虾苗大多在水面上漂游不下沉,2小时后有部分虾苗死亡。养殖户虾塘共用相同的水源,可排除水源污染问题,而出现游池的虾塘水色较淡,水质检测pH值8.9和9.2,较其他虾塘高,与虾苗淡化场出苗池水的pH值(一般在7.5--7.8之间)相应1个单位以上,可以认为pH值过高是造成虾苗游池的主要原因。当即采取边进水边排水,翌日早上pH值下降到8.5,虾苗全部潜入池底,用捞网检查池底虾苗已趋正常。因此养殖户在放苗前需要注意检测虾塘池水pH值,适宜pH值在7.8--8.5之间。
2004年6月11日,一马庄养殖户反映虾苗下塘后不下沉,许多虾苗在水面上缓游。据调查养殖户是在当天下午4时放苗,虾塘平均水深0.6米,现场检测池水pH值、溶氧等水质指标在正常范围,唯发现水温较高,表层测定为36.8℃,底层为32℃,可以认为温差较大是造成虾苗游池的主要原因。什么时候放苗最好,一直是一些养殖户困惑的问题,笔者建议早期(4月初--5月中旬)以中午有阳光时放苗,中期(5月下旬--6月上旬)以傍晚放苗,6月下旬以后的高温期以清晨放苗为好,因为在高温期虾塘水温清晨相对较低,且上下水温基本相同,有利于提高虾苗放养的成活率。另外后期放养的虾塘水位需相应增加,防止水温过高抑制对虾生长,水位控制在1.0米左右为适。
二、因缺氧造成的游池
缺氧造成的游池现象在整个养殖阶段都可能出现,因养殖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池水恶化、水色发暗或过浓,以及在傍晚下雷阵雨后极易发生。游池大多发生在凌晨,有时也会在上半夜开始,甚至发生在白天。预防方法:1.定期使用底质和水质改良剂(譬如光合细菌),每半月使用一次,根据水质情况调整使用量;2、严格控制投饵量,保证投饵1.5小时后无残饵且有7--8成对虾肠胃饱满即可;3.及时开启增氧机,机械增氧还可产生水流防止虾塘出现死水并促进对虾蜕壳生长。
三、因污染物造成的游池
2002年7月25日,一溱潼养殖户反映养殖两个月的对虾出现游池数日,起初只在晚上见到几尾对虾在水面漫游,怀疑缺氧并进行大换水,结果游池现象反而加重,池边陆续出现死虾,连用两次消毒剂未见好转。现场观察,池边死虾较多,病虾肝胰脏发红,肠内无食物,在水面漫游,快速检测池水的pH值、溶氧、氨氮、细菌总数等指标正常。进一步了解发现养殖水源受到污染,当即采取封闭式养殖,并用EDTA2ppm消毒池水,同时内服Vc及中草药护肝宝连续二周,之后对虾停止死亡,摄食量逐渐恢复。
对于因污染造成的游池,预防方法:1、建立蓄水池蓄水沉淀、种植水草、施用生石灰等措施降解污染物的毒性;2、封闭式养殖,减少外来污染;3、定期服用Vc和清凉解毒并具保肝护肝功能的中草药制剂;4、对发病池迅速使用EDTA等先降低毒性,再内服清凉解毒药物进行治疗。
四、因饥饿造成的游池
因饥饿引起的游池现象具有明显的群游性,绕池环游,检查对虾肠内食物缺乏。这一现象往往在虾苗下池半个月内出现,由于虾苗较小,不能摄食颗粒较大的配合饲料,基本上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饵,而水质清瘦的虾塘饵料生物较少,不能满足对虾的摄食需要造成游池现象。因此在早期养殖中,必须根据虾塘中饵料生物情况进行科学投饵,既要保证对虾的营养需求,又要满足对虾的适口要求。
建议早期养殖中多投喂鱼糜、豆浆和微颗粒饲料等适口饵料。
五、由病理造成的游池
由病理造成的游池现象,从表象上看与上述几种无明显区别,但检查虾体可发现游池对虾往往在鳃、肝胰脏、肠胃、体表出现各种典型病理特征,由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引起的病理原因使对虾呼吸机能受到抑制,导致病虾因缺氧在水表层缓游、漫游直至最后死亡。预防方法:1、定期使用消毒剂,适时施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池塘的微生态平衡与稳定。2、定期使用Vc、大蒜素、护肝宝等内服药物,提高对虾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3、对寄生虫引起的游池现象可用虾蟹纤虫净等全池泼洒,同时内服壳素及Vc,促使对虾蜕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