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目前,在海蜇人工养殖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回捕率低、商品规格小、幼蜇投放密度不准确、水质管理不规范等,笔者通过近两年来对海蜇人工养殖现场进行的跟踪服务,就其养殖技术做如下探讨,以供参考:
一、关于确定海蜇人工养殖模式
根据养殖水体的类型和水源条件等,从业者首先应确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海蜇养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 精养虾池(面积几十亩以上)→海蜇为主+鱼、
虾、贝,自然纳潮时可养殖两茬海蜇,人工纳潮时可主养一茬海蜇。
模式2 盐场初级储水池(面积百亩以上)→海蜇为主+鱼、虾、贝,自然纳潮,可养殖两茬海蜇。
模式3 浅海围拦(面积千亩以上)→自然海水,以养殖一
茬海蜇为主。
二、关于蜇苗投放
海蜇养殖是一项新兴产业,从业者对其苗种的质量鉴别、投放方法、投放密度等还远远不如虾苗、蟹苗那样熟悉,这也是导致目前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主要原因。
1、蜇苗投放密度 蜇苗投放密度决定其群体产量和个体规格,投放密度的依据是饵料生物的丰度、回捕率和养殖模式等。由于目前海蜇养殖尚无人工饲料问世,其主要摄食体长1mm以下的轮虫、枝角类等天然饵料生物,而天然饵料生物的获得主要依靠自然纳潮或人工提水。人工养殖海蜇在无外来饵料辅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交换量决定了海蜇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笔者认为,在投放体长20mm-30mm大规格幼蜇、养殖水体日交换量达到10%以上的前提下,拟定产量在150kg/亩-250kg/亩、成活率20%时,幼蜇的投放密度约100片/亩-150片/亩;如果直接投放体长1Omm左右的蜇苗,投放密度约400片/亩-500片/亩;如果养殖期间可以投喂外源性饵料,如轮虫、鱼糜等,蜇苗投放密度还可以适当提高。
2、蜇苗投放时间 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特点,蜇苗投放时间应尽量避开5月下旬的寒潮,以水温稳定在18℃-19℃以上的6月上旬为宜。
3、蜇苗投放技术要点 蜇苗无论是由育苗室向暂养池投放或异地暂养池向养成池投放,都应掌握如下“四差”,即:水温温差不得超过±3℃,水体盐度差不得超过±5‰,pH相差不得超过±0.3,最大限度地控制蜇苗与虾苗、鱼苗之间的个体差。
三、关于饵料生物
笔者认为,除正常的换水管理以外,主要应强化如下两项技术措施:
1、培育基础饵料生物 海蜇幼体阶段相对增重率最高,应充分发挥蜇苗生长旺盛的优势,为此,蜇苗下塘前7天-10天必须通过肥水培育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的基础饵料生物,可以在进水消毒后的池塘内施用经过发酵的鸡粪50kg/亩-100kg/亩,待水中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达到1000个/L以上、水体透明度达到25cm-30cm、且水温、盐度、pH等指标适宜时,再投放蜇苗。蜇苗下塘后约10天之内基本不用换水,以保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使蜇苗在刚下塘时即获得一个旺盛生长的机会。
2、建立饵料生物配套池,扩增海蜇养殖容量 据有关资料记载,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过3个月的生长可达到体重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域中饵料生物的丰度密切相关。据从业者观察,养殖后期海蛰个体达6kg-7kg时,日绝对增重量可达0.5kg左右,为此,需要建立饵料生物配套池培育以轮虫为主的浮游生物,补充养成池内因海蜇个体不断增大而造成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以达到海蜇个体规格、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同步提高的目的。海蜇养成池与饵料生物配套池以5-10:1为宜。
四、关于水质管理
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1、是通过纳潮提水解决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尤其是养殖后期池水交换量的大小与天然饵料生物的丰欠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海蜇的生长速度和个体规格。
2、是为海蜇提供适宜的水环境。随着海蜇个体的增大,池塘养殖容量的提高,必须通过纳潮来调节水质,具体做法是:蜇苗刚下塘时,水深应控制在0.5mq-0.7m,一般7天-10天之内不加水,以后坚持每日加水约10cm,直至水深2.0m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中后期,坚持每天换水20cm-30cm,如果每日辅助投喂轮虫等饵料生物,则应加大日换水量,以确保蜇池溶解氧充足,水质清新。
五、关于适时捕获
适时捕获是提高海蜇产量、商品质量、出成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适时捕获的依据有:
1、咸蜇个体规格 成蜇一般个体体重3kg-5kg,个体规格越大则海蜇的品质越好,出成率越高。当海蜇达到一定规格后,可结合市场价位随日椭获,以避免销售高峰时出现压等压价、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2、天气状况 每年7月下旬-8月下旬是汛期,降雨和地表径流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池水水质的突变,尤其是水体的盐度,可导致海蜇死亡,产量下降,因此,要根据天气状况等适时把握收捕海蜇的时间。
六、其它
1、由于海蜇对水质变化较敏感,尤其是养殖水体的盐度,为此,笔者认为在养殖中后期池水的最高水位应达到2.0m以上,池水深则水质相对稳定,尤其汛期时大量雨水流入池内可缓冲盐度和水温的变化幅度,避免因水质变化过大而导致海蜇在短时间内大批落底死亡。
2、海蜇更适宜在沙底、沙泥底的硬底池塘生长,而对黑泥底或淤泥较厚的池塘则表现为不适宜。
3、为防止海蜇搁浅死亡,大部分从业者围绕池塘内侧设置了挡网,虽然海蜇不再被搁浅但伞径顶部(蜇皮)却惨遭挡网磨损。未设置挡网的从业者发现,海蜇因运动被搁浅是少数的,只要在清晨巡塘时稍加留意,发现偶有搁浅的海蛰后人工辅助一下即可送入水中,因此,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设置挡网的利弊,是否必须设置或如需设置是否还需要改进,还有待从业者进一步斟酌。(摘自中国水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